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563节
作者:金面佛      更新:2024-05-15 06:35      字数:4751
  你能给人家带来什么,大笔的外汇还是先进的技术?屁都没有,要不是来居留证拿的早,现在早就被赶走了。
  卢振军就坐在他们这桌,怕大过年的大家闹得没脸,立刻端起酒来招呼大家碰杯:“来来来,四海皆兄弟,往来都是客。大家难得聚在一起,都喝一杯,一年更比一年强。”
  其实今年大家都灰头土脸,尤其是下半年,街上警察查证件都盯着中国人。
  即便勉强留下来的人,谁还没个亲朋好友,被逼得走投无路跳河,哭哭啼啼收拾包裹走人的,几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但好歹把一年熬过去了,谁知道明年怎么样呢?说不定会越来越好。日子总是人一天天的过出来的。
  大家端起酒杯,也跟着说吉祥话。一通热闹下来,气氛活泼了不少。
  余老头没逮着机会发作,脸色更加难看。
  周秋萍却不看他,只询问卢振军:“卢老师,你接了几家餐馆?现在几家还开着门?”
  卢振军摆摆手,一脸头大的样子:“甭提了,我现在有12家餐馆,就这家开着,其他实在没人。”
  他不是不想交给其他人做,而是能够留在布达佩斯的华人餐馆经营者也基本都是夫妻店。人家两口子撑一家店就已经够呛,哪有精力去管第二家。
  最重要的是,你请不到伙计啊。
  黑户要么被抓了,要么被赶跑了。匈牙利的警察抓的特别严,没居住证的或者居住证过期的,二话不说直接抓走。而且胆敢收留你的店或者工厂也要罚款,数额还不小。
  在这种情况,好多店铺的店主自己都要开不下去了,哪有精力管其他。
  周秋萍点点头,痛快提要求:“那行吧,这些店你分给我。”
  毛素珍惊讶不已,脱口而出:“你也要待在匈牙利了?”
  她先是恐慌,因为出国的人绝大部分是在国内过得不怎么样的,起码达不到他们想象的标准。
  像周秋萍这样,在海城那种大城市都有那么大的楼房,开那么大的公司,花钱跟流水似的,应该不至于不满足。
  除非是她公司开不下去,日子不好过。
  但惊惶之后,毛素珍又觉得无所谓了。因为她晓得周秋萍是山海公司的大股东,不至于缺钱花。
  况且他们留在布达佩斯,儿子在身边,对她来说也是大慰藉。
  她甚至还畅想了一下未来,感觉那日子很不错。
  可惜周秋萍却直接摇头否认:“不,我们在国内都有事,分不开身。妈,这12家餐馆就交给你经营了。”
  毛素珍感觉自己的脑袋炸开了,布达佩斯的警察不让他们放烟花,过年也不许放,但她的脑袋依然炸开了花。
  她都搞不清楚,究竟是那一声妈吓人,还是让她接手12家餐馆更加吓人。
  “不不不。”她拼命地摆手,“我接不了。”
  大概两样都接不住吧。
  话说出口,她又觉得自己好像有点不识相,赶紧解释:“现在没人手,在哪里忙得过来。”
  周秋萍却不当回事:“没华人就请匈牙利人。香港老板在大陆开工厂,难不成还要把香港工人请到大陆来做事了?哪个政府招商引资都有两个基本目的,一个是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另一个就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现在匈牙利赶这么多中国人走,就是因为它不缺劳动力本国事业率很高。你要是能够解决匈牙利人的工作问题,政府当然欢迎你留下来。”
  旁边一张桌子上有人竖着耳朵听,闻声就发牢骚:“我们自己人的饭碗都还没解决呢。”
  比起匈牙利人,开店做生意的华商当然更愿意雇佣同胞,一个是沟通方便,另一个就是便宜呗,尤其是黑户,工钱要比匈牙利本地人低的低。
  出来做生意的又不是做慈善,谁不想自己利润大支出少。
  周秋萍没接他的话茬,你继续和毛素珍说话:“雇佣本地人的好处有很多,一个是谁都有关系,我们出门在外没处下手的事,用人家的关系说不定很快就能解决。就说外国人在中国开公司吧,他们会专门拿出一笔钱雇佣干部家的小孩。以后跑申请手续什么的,让这些人去做,别人跑断腿都盖不了章,他们分分钟就能把手续办下来。当然,咱们未必要这样,但是早匈牙利本地人干活,打听消息都要比别人方便些。另外一个就是,我看匈牙利政府也是朝令夕改,一天一个主意。如果店里的匈牙利人多,假如政府逼着你生意做不下去要关门,你店里的雇员第一个不答应。来自本国居民的压力大了,政府也得考虑这么多人的饭碗问题,政策执行的时候,松一松手指头,店就能继续生存下去了呀。”
  说来说去,好歹曾经在社会主义阵营呆过,还前后反抗过苏.联的霸.权主义。中匈两国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处,把事情掰开来说,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起码毛素珍听到这些的第一反应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思考第二个难题:“请了这些匈牙利人也没用啊,他们又不会做中国菜。让他们做饭的话,这还叫中国餐馆吗?”
  这在周秋萍眼中根本不是事儿,西餐馆的厨师都是外国人?怎么可能。就说洋快餐吧,它根本没厨师的概念。
  卢振军也担忧:“开餐馆就是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不行,那砸招牌的。”
  为什么大厨牛?就是因为人家手上有真功夫。
  周秋萍笑笑,轻描淡写道:“不用做成这种方式,就专门做中式快餐吧。咱们拉开来,错位竞争。”
  被驱逐的华人基本都是大陆人,而且是谋生的大陆人。港澳台地区过来的华人情况不一样,它们经济发达,过来的时候资金就充足,是正经做生意而不是摆地摊和本地人抢工作岗位的。
  就算他们开餐馆,那也开的是大餐馆,上档次的餐馆。本地人进去大吃一顿,也起码得掏一个礼拜的薪水。
  他们不能和那种大餐馆硬碰硬,餐馆的大小装修的格调就不一样,所以想要做好,就必须得调整定位。
  余成听到这儿,猛然回过神来:“你是说熊猫快餐?”
  熊猫快餐之所以受美国人欢迎,两大点特别重要,一个是迎合了美国人的口味,所有的菜都甜不拉叽的。另一个就是便宜,其他中餐馆吃一顿要十几几十美金。在它家的店里,你掏几美金就能尝尝中华美食,而且点餐就能吃,不用等半天。
  周秋萍微笑点头:“对,我们就按照这个模式来。
  第一步,固定化做菜流程。中餐之所以难以标准化,有个很大的原因在中国菜的烹饪方式对火候以及调料要求非常高。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原料,换一个师傅,端上来的口味可以天差地别。但我看匈牙利的餐馆好像都是炖菜煮菜,没怎么看到炒菜。如果以炖和煮为主要烹饪方式,那么控制口味就方便很多。比方说严格限制煮的时间,以及条件都标准化,多少配料就是多少配料。一个人只负责一道菜,就专门把它做熟练了,确保菜端上去的口味都是一样的。那顾客在这家吃了和在那家吃感觉不到差别,口碑就能起来了。
  第二个就是咱们要修改模式,不要再像以前餐馆一样,人家点什么我们做什么。要反过来,把菜做好了摆上,用个大柜台,一道道菜都摆在里面,看上什么点什么。不知道味道的话,可以让人免费品尝,然后再确定吃什么。”
  她说到这儿,已经有人接话了:“这个以前在食堂吃饭都这样,挺好挺好的,方便。”
  还有人附和:“我在京城火车站吃快餐也这样,蛮好的,很不错。”
  有了大家的支持,毛素珍的信心就更足了些,好像的确能做。
  主要是她现在正处于信心旺盛的阶段。之前赶鸭子上架,她硬着头皮接了餐馆,结果老顾客一点没流失,还来了不少新顾客。
  虽然后者之所以过来,是因为经常光顾的中餐馆关门的缘故。
  现在周秋萍说的如此轻松,她也就觉得没那么难了。
  起码可以试一试嘛。
  余成又在旁边补充:“既然是连锁店,那么每一家店的样子都要一模一样,就跟肯德基似的。装修要讲究。”
  青青在旁边冒出一句:“十二生肖。”
  大人笑了,周秋萍也点头:“可以搞十二生肖,在大主题下面每家店都有一个小主题。不用麻烦,弄个玩偶就行。”
  大家越说越热闹,到后面就开始讨论这家店该叫什么名字了。
  美国的熊猫快餐之所以取这个名,是因为当时中美关系不错,借了大熊猫到美国的动物园,引起了轰动。
  所以人家听到熊猫两个字,第一反应是中国,而且还觉得憨憨的很可爱,有种天然的亲切感。
  他们当然不能照抄这个名字,虽然其实无所谓。因为熊猫快餐也没开到欧洲来,估计也没在这边注册商标。他们先在布达佩斯用了,完全合法。
  只是没必要。
  泱泱中华,还起不出个像样的名字吗。
  有人说叫龙餐厅,因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但是立刻有人摇头:“不行,外国人觉得龙是坏东西,特别邪恶。基督教说龙是坏的,圣乔治大战恶龙,外国人自己也说龙坏。二战的时候,德国人说自己是圣乔治,把外国军队都比喻成恶龙。而波兰人又把德国人画成恶龙,把自己比喻成圣乔治。这要说咱们是龙,不是更可怕吗?”
  叶文兰却有不一样的意见:“在匈牙利的神话里,龙是圣物,看守土地的圣物,没那么邪恶。”
  但匈牙利人好像并不认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对这方面没啥概念。他们对中国最直接的印象反而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战友情。
  什么战友呢?共同反抗苏.联。
  说到这个甚至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与大部分国家因为对经济发展不满,所以选择改换国旗的颜色不同;匈牙利比较早就开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也是斐然的,经济状况尚可。
  匈牙利人之所以放弃红色政权,除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一点因素竟然是反感现有的政权把苏联人引进来了。要知道50年代,匈牙利人为了反苏,那是真打过的。
  就因为这个,他们觉得红旗应该换颜色。
  这也让匈牙利人改换了国旗颜色之后,也不敌视还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中国。
  大家越说越热闹,甚至有人突发奇想,要不干脆把领袖的画像挂出来吧,这样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中国餐馆。
  周秋萍赶紧拒绝:“这可不行,现在局势微妙,咱们是搞经济的,不搞政治。”
  开玩笑,你把领袖的画像一挂出来,人家当地政府估计立刻怀疑你想搞颠覆,头个把你给关了。
  要知道六七十年代,红色革命席卷全球。那是全球年轻人的偶像。
  于是话题又绕回了头,该起个什么名字呢?
  龙不合适。匈牙利是旅游国家,布达佩斯尤甚。到了夏天,来度假的欧洲人不要太多哦。他们基本上都是基督徒,对龙的印象很不好。
  难不成到时候就不做这些游客的生意了?未免也太亏了。他们才是真正出手大方的人呢。
  毛氏快餐也不行,虽然毛素珍就姓毛,但多事之秋,还是轻易不要惹麻烦为妙。
  那该叫什么?
  周秋萍询问叶文兰:“匈牙利人对中国最大的印象是什么?哪些东西是他们一想到中国就能联想到的?”
  叶文兰掰着手指头:“中餐、中医和中国功夫。”
  第一点不用说,全世界好像都知道中国人很擅长吃。布达佩斯的中餐馆开的那么多也能说明问题。
  至于第二点,那得归功于70年代在全球,尤其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引起巨大轰动的赤脚医生政策。因为穷人的医疗卫生问题是很多国家头痛的难题,所以当时好多国家都派人到中国来学习。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治病,在大家印象中很深。现在匈牙利也有不少中医馆,拥趸甚众。
  中国功夫嘛,那很大程度得归功于电影的传播效应,让他们误以为中国人都有一身功夫。
  而且卢振军带了那么多退伍军人到布达佩斯,他们手上又多多少少的确有功夫,就加强了匈牙利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华人确实个个是高手。
  周秋萍心念微动,她突然间想到了一个著名的餐饮品牌:真功夫。
  吓得她赶紧摇头。
  余成好奇:“你想啥呢?”
  大家已经讨论到了药膳,觉得可以把中医和中餐结合起来。卢振军坚决反对,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喝中药。生病宁可硬扛,都不要喝中药。
  太苦了。
  他觉得只要尝过中药滋味的人,都会对这家店望而却步。
  周秋萍脱口而出:“功夫。”
  然后余成福至心灵,接了下来:“功夫快餐。”
  他觉得挺好的,熊猫快餐,功夫快餐,都朗朗上口。而且功夫在汉语里还有本事造诣之类的意思,跟工夫一个意思时,还能代表花了时间和精力。
  “这个名字好。”余成兴致勃勃,“就叫功夫快餐。”
  周秋萍暗自松口气,好在他没说真功夫,不然她都不知道该给什么反应了。
  大家又热火朝天地讨论,关于店面要怎么装修,店该怎么开,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生意经。
  周秋萍已经有了主意,她决定第一步安排自己准备聘请的餐饮公司负责人毛女士去干的工作就是搞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