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作者:战列舰      更新:2024-05-15 16:44      字数:7013
  听到摄政王相招,洪承畴等人不敢怠慢,很快来到摄政王府。
  “奴才(下官)参见摄政王。”
  自称奴才的是宁完我和范文程两人,称下官的是洪承畴和冯铨两人,宁完我,范文程投靠的早,又是破落秀才出身,不用在意脸面,反而为能自称奴才沾沾自喜,冯铨是在满清进入北京才投靠,虽然赋闲在家,却曾任大学士,对于奴才的称呼还有一点不适应,洪承畴自视甚高,他身上至今还穿着大明的衣冠,自然不会自降身份称奴才。
  对于各人的称呼,多尔衮也不在意,此时他还没有下令剃发易服,投降的官员太多,清廷一时准备不了那么多衣服,许多人的官服都是用原来的衣服稍改一下就接着穿,洪承畴倒也不算特例。
  “诸位劝本王早日一统中原,本王知道诸位的一番苦心,本王也照做了,只是眼下我两路大军皆受挫,必须作出调整先攻一路,诸位以为该如何调整?”
  怀庆大败,多铎受阻这两条消息这些人自然早已得知,听到多尔衮要调整策略也毫不意外,怀庆大败损失了两万多人,虽然这两万人除了一千多八旗兵马外,全是新投的杂兵,损失还不如孔有德大,只是这却是一个不好的兆头,眼下大清借着击败李自成的东风入关,以前和大明交战又是屡战屡胜,正是如日中天之时,若是多败上几次,即使是没有伤筋动骨,对于清军的声誉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只是这个问题谁也不好回答,清军消灭了李自成最精锐的部队,又将李自成从北京赶了出去,让李自成从有望定鼎天下重新变成了一个地方势力,可以说双方仇深似海,而南明对于大清的善意也毫不领情,不但称大清为蛮夷,南明皇帝还亲自发出驱除鞑子的号召,让本来有志于投降大清的士绅重新变得观望起来。
  两边对大清的这种态度,显然不是满人想打谁就打谁,你不打他,他不一定不打你,若是说错了追究起来,谁也吃罪不起,一时之间冷了场,谁也不想先说。
  多尔衮知道这些人的顾虑,笑道:“各位不必担心,不管对错,本王都不会怪罪。”
  宁完我清了清嗓子:“禀摄政王,奴才以为,当先灭李自成,伪明不足惧。”
  “哦,怎么讲?”多尔衮大感兴趣,宁完我的方略正和多尔衮以前的想法相同,只是一时不能决定。
  见到摄政王感兴趣,宁完我精神一振:“回摄政王,伪明自从建朝以来,内乱不止,先有史可法被马士英驱逐出朝,又有高弘图、刘宗周等东林党辞官,文官如此,武将也不逊多让,刘良佐,刘泽清被杀,其部纷纷叛乱,左良玉更是高举清君侧的大旗,从武昌率数十万大军南下,若不是伪明还有运气,左良玉死的太早,此刻伪明已经换了皇帝,如今这些叛乱虽然已经平定,可是伪明的兵力也大大削弱,从一百余万到如今的五十余万,故奴才以为,伪明对我朝暂无威胁,反观李自成,虽然一路败退,可是兵力依然有数十万众,而且流寇最善裹胁民众,若是让李自成喘过气了,再次裹胁百万大军易非难事。”
  宁完我的话听得多尔衮连连点头,范文程、冯铨等人也若有所思,只有洪承畴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恰好被多尔衮捕捉道:“洪大人不知有什么意见?”
  “回摄政王,下官的意见恰好与宁大人相反。”
  “哦,那洪大人也说说自己的意见。”
  “禀摄政王,下官以为应当先伐伪明而后剿流寇,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地理远近来讲,流寇远在陕西,而伪明的军队已占山东,离京城不过数百里,自然应当舍远求近,先伐伪明。”
  “嗯。”多尔衮点了点头,他就是考虑到明军就在山东,才难予抉择。
  “第二,从财力来讲,江南赋税充足,陕西连年大旱,早已残破;如果先伐明,大清可以取得江南财赋之地,若是先伐流寇,大清不但无法从中收取赋税自用,还有背上一个包袱,此为智者所不取。”
  “第三,流寇虽然有数十万大军,但以陕西之地,早已无法养军,过一日流寇就弱一分,故我军暂时不用急着与流寇交锋。反观伪明,宁大人刚才说伪明内乱不休,倒也不错,只是却忽略了一点,无论是刘良佐,刘泽清还是左良玉,三人都是割据一方的军镇,向来跋扈,伪明将他们一一铲除,表面实力虽然受损,却去掉了内忧,眼下内,朝中马士英独掌大权,无东林党人制肘,外军镇已经清除,下官听说伪明皇帝亲自下令招募了五万新军,以江南的财力,若是等这五万新军训练完成,伪明的实力马上会大大加强,故我大清不能坐等失去良机。”
  “第四,我大清虽然对伪明不承认,只是大部分中原百姓当中,伪明是大明正朔,一日不将伪明剿灭,中原的人心就会一日不服。而李自成虽然占据了北京,只是时日太短,又因为追赃助饷,大失人心,他们依然是流寇,即使暂时容着他们,也不会得到百姓士绅支持。”
  “第五若大清先伐流寇,伪明必定会妄动,若是先伐伪明,若大清能暂时对流寇让步,臣有把握将流寇引向伪明,到时造成两家同伐伪明的局面。”洪承畴每说一条就顿了一下,竟然一下说出五条理由。
  听到前面四条,多尔衮已经大为心动,听到第五条时,多尔衮差点兴奋的从位置上跳起来:“洪大人所说当真有把握?”
  “摄政王放心,流寇目光短浅,见小利舍大义,又善欺弱怕硬,眼下对我军发起反击,实仍我军逼迫太甚之故,若我军让出河南,不需我军挑拨,说不定流寇就会和伪明主动交战,以河南残破之地,即使伪明愿意相让,依然不足供养流寇数十万大军,为了粮食,流寇只有南下湖广一途。”
  洪承畴在松锦之战前,一直与农民军交手,自然深知农民军的根底,他的话可信度极高。多尔衮听得大喜,先前的愁容一扫而空:“洪学士真仍孔明之才。”
  满清上下喜听三国,常常喜欢拿自己或朝中人物与三国人物比较,甚至痴迷到现实与三国混淆的地步,据野史记载,康熙时,皇帝怜悯一名侍卫跟在自己身边多年,有意对其封赏,将他封到荆州将军,左右都来道贺,那名侍卫却愁眉苦脸,人问之,侍卫却道:“吾此番死矣,荆州仍关玛珐(爷爷)死地,吾去荆州,岂不被东吴所灭?”
  由此也可知,满人对三国演义痴迷到何种地步,据说许多满人兵法都是学自三国,多尔衮也不例外,直接拿洪承畴与诸葛亮相比。
  “不敢,不敢,摄政王谬赞了。”洪承畴连忙谦让,宁完我虽然不服气,但他只是一个破落秀才出身,若是放在大明,根本是一名毫不起眼的角色,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长进不少,只是比起洪承畴来格局还是太小,也找不到理由反驳,只能默然不语。
  在洪承畴的劝说下,历史转了一个弯,原本在怀庆之战后,多尔衮马上下令多铎转道河南对李自成夹攻,可是此时多铎非但没有转向,舒克萨哈、阿济格、吴三桂等人也向山东方向扑来,清军更是派出使者与李自成联系,想以河南换取两军的和平相处,最好让李自成也加入到攻击南明当中来。
  这一切,南明朝廷暂时还无法知晓,清军南下的消息虽然传出,只是有山东作为屏障,朝中上下无人惊慌,反正清军离得还远,山东传来斩首一千多具后,整个南方反而一片欢腾,虽然从战损比来说,明军并没有取得胜利,可是朝中上下依然把他当成一次大胜看待,大明军队对阵鞑子,只要斩首一百具就算了不得的大胜了,更不要说斩首一千多具。
  王福虽然可惜没有全歼孔有德,对于黄得功敢于主动出击还是非常欣赏,把这次伏击战当成大捷来办也末尝不可,至少可以提升一下军队士气,只是看到田雄,马得功两人因为贻误战机被黄得功重打了五十棍时,不知为什么,心中突然格登了一下,涌起一股不妙的感觉。
  他脑中腾得记起了历史上黄得功死后,自己正是被田雄,马得功两人献给了清军,不由懊恼的拍了拍脑袋,自己为何没有早一点想起来。
  “怎么办?”王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会儿想现在大明不是全无希望,田雄,马得功两人末必会投清军,一会儿又想,若是两人因为怀恨当真投降了清军又怎么办,山东丢了尚不可惜,若是黄得功和数万精锐就此葬送,自己才连哭都没地方哭。
  “下旨告诉黄得功,让他防备这两人,不妥,不妥,自己在京城,又怎么知道这两人会投清军,何况这一切只得自己猜测。将两人调离山东,这也不妥,黄得功恐怕会误会自己对他起了猜忌之心,大敌当前,如何能自乱阵脚?不如直接命令黄得功退守南直隶,只是对士气影响太大……”
  王福连想了几个办法都被自己否决掉,偏偏此事又不能找人商议,算了,还是派驻军法官吧,若是田,马两人有异动,直接让军法官将其拿下,也省得自己担心,这虽然可能让黄得功不满,可是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王福脑中马上闪过一个人:“来人,传杨林。”
  “是,奴婢遵旨。”一名内侍应道。
  ……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建奴兮觅个封侯。”
  城外校场上,一阵燎亮的歌声传来,中间还夹杂着无数的喊杀声,不时还有枪炮的声音响起,隔着老远就能听到。
  由于羽林卫一下子扩充到五万人,皇宫外的广场已经容纳不下了,王福命人又在城外建了一个大校场,这个大校场因为要试射火炮,占地竟然是前所未有的广阔,传旨的太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正在训练的杨林。
  “皇上召见我?”杨林不敢相信的问道,他护送田成购买东西回来后,王福让他和部下都脱离京营加入羽林卫,羽林卫待遇是京营的三倍,杨林当然愿意,只是相比没完没了的训练,杨林还是时刻想上阵撕杀。
  “杨大人,快走吧,不要让皇上等急了。”
  “是,是,末将马上就去。”
  半个时辰后,杨林来到了内殿:“微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吧,这次朕让你去山东,有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你,不知你能不能完成?”
  “去山东。”杨林马上回应过来,心中大喜:“皇上尽管吩咐,微臣赴汤蹈火,粉骨碎身也在所不辞。”
  第二卷 虎踞鄂中 第九十章 应城风云(3)
  “行了,老鬼。事情大家都已经挑明了,合作吧……”
  四爷小饮了一口茶,眼睛微眯着,“要不然咱们可都要……见不到明早的太阳!”
  鬼头六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要说这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民不与官斗,更不可能跟手握重兵的督军、将军之流争斗了。不过,鬼头六这也是没有办法了,他早就眼红面前这位手上的盐井了,可惜县内除了掌握在官府上手的多数之外,其余大部都落到了他的手中。剩下的都是些一年也出不了几担盐的贫矿了。
  官府手上的他虽然眼红、动心,却也知道每年官盐有朝廷定的份子,平时他是眼红都弄不来的。不过,这要一乱起来可就不一定了。
  昨天一晚上他趁乱吞下了九处矿井,本来还能再多一些的,不过奈何已经控制了城内形势的三营果断的命令新军炮击胆敢趁乱生事的青皮、会众,令他一时不查之间手下弟兄死伤惨重。
  听到他终于开口同意了合作,鬼头六原本把玩着拇指上血玉扳指的手儿也是一停。
  “不过,老鬼。叫你的人都上去吧,要说这新军还是有些本事的!”
  “哼,你手下几百人都没拿下人家几十人守着的城防营,能没本事吗?”
  听他讽刺,那四爷也只是低头不语,却是没有理会。
  “老鬼,杜家那边你派人过去知会一声了没?”
  能让这能耐通天的四爷在意的杜家当然不简单了,一听到这两个字,那鬼头六脸上闪过一丝不耐:“你尤老四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应城谁不知道我跟那个老东西不对付,何况人家跟咱们不是一路人,去不去还是一样!还不如去找老土坯来的更现实一点呢!”
  他们口中的杜家也不是一般人家,尤其是杜家老爷——杜南一,那可是当年汉口第一个为英吉利洋行服务的大买办——杜南一,别说这应城地界了,就是省内多少都要给他几分面子,别看他二人手下都能随意组织千数人,但是手上私下藏着的武器还不如人家一家多呢,杜家在这应城从三十多年前就是有名的大地主,如今的杜合集圈养的家丁就不在八百之下,而且还人手一把进口的全钢好枪!
  任他二人如何能耐,多少都要卖他杜家一点面子。
  杜南一,祖籍安徽淮北,祖上六代出了1位进士4个举人两个秀才,在当地经营个颇有些名气的私塾,算是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吧。从他的字中便能看出父母对他的期待了。博者,多、广、大也;豪者杰出之人也,太平天国时为躲避发匪之乱而从安徽一路西逃,最后来到了这应城附近安了家。若不是后来甲午之乱后,满清朝廷将巨额的赔偿分担落在了各省民众的身上,再加上在这应城地界上隐隐受到当地人的排挤的杜家终于经营不下去了,索性由他已经过世的大哥带着他跟两个弟弟一同来想要南下去上海滩混当口饭吃,却不想路上遭了水匪,结果本该顺水而下的大船却被水匪劫持到汉口附近时才被清兵水军击溃,获救了之后杜家兄弟却因为被抢光了盘缠,只得停留在了汉口!
  要说这杜南一还真是块好料子,他出身敌视西学的封建文人家庭,却在来到汉口不久后,在英格兰洋行工作时自学学会了不少的英文,为了方便与国人的交流,那洋行的总经理便慷慨的雇佣了能够与他交流的杜南一,令他一跃成为了英格兰洋行的一名翻译。
  这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的时间,经过了十几年的打拼之后,加上杜南一也的确是个妙人,他能根据自己自那洋行里得到的消息提前做好布局,然后再借着弟弟的手,将洋行急需或者急于出手的东西或高价或低价的买进卖出,转手间这些年来已经赚进了不下数十万银元,更有人称其所赚银子当在百万之数,是当时汉口的一号人物!
  当然了,他的财力跟混迹上海滩和天津那边的真正大买办席家、沈家、王家等根本没有可比性。
  只是这两位不知道的是,当他们谈到杜合集的那位爷的时候,他们口中的那位杜家老太爷也正在为家中的小辈指点迷津呢!
  “你们问我为什么不跟两个老鬼一起?”
  杜家四代当堂之上,一须发皆白却神色爽朗、面色红润的老者手上握着一尊上品的紫砂小壶,旁边自有下人摇晃着蒲扇为他去热,老者眼睛微闭着头靠在正堂大座之上,口中微微哼了一句就继续闭眼神游去了,叫旁人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爹,为什么不让我带人过去呢!”
  大堂之上,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神色有些不耐的发问着,这他们杜家自老太爷辞了英吉利洋行的买办位子之后,这几年虽然也置了许多田产,不过家道比起早些年老太爷还在汉口的时候差了不止一筹,这叫杜家的一帮心高气傲的年轻子弟如何能够接受。
  不过老太爷还未开口,就有与他面色有几分相似,不过身上书生气却更重一些的中年人站了起来,训斥他道。
  “年成,坐下。怎么跟爹说话的,快坐下!”
  “大哥,怎么你也!真是,一个个都傻了吗?这么好的机会,都叫那帮四川佬跟那死老鬼抢走了!”
  黝黑大汉想不明白,当下气得面色发紫,不过这屋内一众都知道他是个混人,倒是没人与他较真。
  “呵呵,你这混小子,多动动脑子吧!”
  良久,听那县城方向隆隆的炮声一直没有断下来过。那杜家老太爷似乎终于拿定了主意一般,口中对那黑大汉轻斥了一句,方才将手中的紫砂小壶放在了一旁的桌子上!
  “你呀,也学学你大哥多动动脑子,我老了,怕是没几年活头了,日后杜家这么大的产业还都要靠你们这些小字辈打拼呢!”
  他摇了摇头,面上难掩失望的神色。
  对于鬼头六,不仅是他、一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四爷同样瞧不起他口中的那个马贼出身的老财主,他太贪婪了、手段也太恶毒了。
  “咱们这位四爷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官督矿井他要一半,他也真敢夸下海口,也不怕吞下后伤了胃。你们两兄弟我可跟你们说清楚了,小矿井你随便吞,哪怕跟彭水社甚至老鬼对上了也没关系。但是官盐一个也别碰,否则别怪我交代了。湖北一旦乱起来,朝廷势必要有动作,到时候盯着这里的眼睛会有很多……而且,两个老狐狸也太高看自己了,就他们还想跟新军出身的乱军斗,谁给他们吃的熊心豹子胆,都混了吗?”
  老太爷端起茶杯,淡饮了一口,“鬼头六这老东西这次可是掏了家底了,尤老四城南那边的那处宅子动静闹得有点大,据说集合一千多号袍哥,不过,他们也就只能欺负欺负过往的商号,想跟拥有大炮、机关枪的新军动手,有他们好看的!老三家的牙子今天上午不是才从汉川回来吗?一个个都没听清楚吗?”
  “哼~~”
  那黑壮汉嗤笑一声,“三叔家的小鬼怕是吓疯了吧,数十门火炮轰城,新军入川的时候我可是刚巧在武昌的,那个时候怎么没看到多少火炮,就连机关炮也只有一些。他还真敢吹了……”
  “你这小混蛋还说呢,老三家的牙子我看着长大的,什么时候说过一句谎话。就算是他自己说了谎,那为什么一同回来的其他人都这么说?你赵六叔跟了我多少年了,什么时候出过慌乱,刀口舔血的日子他过的比你可多得多了,连他就面色苍白的点头,难道还有假吗?我看那,这应城以后是姓‘朝廷’还是归军政府还说不定呢,都给我放老实一点了,最近别给我闹事!”
  老太爷真是气愤了,手嘭得一声轻响,将刚刚旁边小厮给填满了水的紫砂小壶又放在了旁边。
  那黑汉子的脸上闪过一丝不以为然,先不说老三家的孩子是不是吹了牛,就是又如何,他手上有八百武装家丁,哪里轮到他一个小小的乱军在这里跳动。
  国人无论何时,地域观念永远高于国家跟民族观念,杜南一也不例外,要不是人老思定、加上担心这举义真要是成功了之后被革命党秋后算账,他会不会加入尤老四跟鬼头六的行列中还是个位置数!
  “都下去吧,把我的安排吩咐下去,都记住了,最近都别给我闹事……”
  “是……”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85章 试枪
  “很好,朕要你去山东靖国公手下任军法官,明天出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山东”
  “军法官。”杨林呆了呆,他当然听说过军法官,作为一名武将,知道军法官的职责后,绝没有谁会去喜欢军法官的道理,毕竟那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却要做军法官。
  “怎么,有问题吗?”
  “没有。”纵使心中不愿,杨林也没有勇气当面拒绝,他想通了,军法官就军法官罢,反正只要到了战场,军法官也可以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