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稻米
作者:
丛林霸王 更新:2024-05-15 22:55 字数:2162
马上就要开春了,这一冬过的,感觉时间飞快。
不过,开春后要种什么,秦阳却在思考着。
北地盛产大豆跟高粱,这两样,目前是仅次于红薯、土豆,种得最多的。
现在所说的米饭,指的其实是黍米饭、稻米饭、粟米饭的总称。
这时候种植稻米的地区其实就挺多了,所以,大米饭也是能吃到的。
但秦阳其实更想吃后世他最爱吃的东北大米。
但问题就来了,虽然北地有些地方的确也是有种植稻米的,可规模却都很小。
而后世东北,在这时代,还是一片只有游牧民族流连的荒芜之地呢。
想吃东北稻米?只能是在梦里!
但就算是吃不到东北的稻米,能不能在他们新开出的比较靠北的地方,种一些稻米呢?
不过,越往北,温度越低,更适合在南方生长的稻米,怕是在寒冷的气候下根本活不下来吧?
就在秦阳想着这件事的时候,不久之前刚刚出现的系统提示音再次出现。
【检测到宿主面临抉择:】
【选择一:在新开垦土地上种植一千亩青椒,奖励:青椒种子一千斤。】
【选择二:在新开垦土地上种植五百亩稻米,奖励:优质稻米一万斤。】
一万斤稻米?
这应该是拿来种植的吧?
一万斤稻米,用来种植五百亩稻米田,也不是不成。
其实若是可以多选,秦阳想二者都要。
因为新开垦的土地,别说是一千亩或是一千五百亩了,就算是再翻十倍,也是有的!
这两年一直向北开荒,可是开垦出了不少的土地!
也是因为向北不断开荒,让不少本地人都惊讶:原来往北去,那边的土地竟然也很肥沃?有些地方甚至看起来比幽州本土的土地还要肥沃!这固然有着幽州本地一直种田,导致田力不足的缘故,也有着那些土地本就不错的缘故吧?
想到那些土地竟那样肥沃,知情的人也心头火热。
这些土地,他们只要开垦出来,可是有三成都是他们自己的!
虽然一家老小累死累活几个月也未必能开出多少地来,但这的确对他们来说是个激励。
而这也导致来幽州外往北开荒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秦阳现在所能掌控的新地数量,绝对超过了一万亩!
这还只是一开始!
以后被开垦出来的土地只会越来越多!
想到这些,秦阳二选一已说有了结果。
“我选择二。”
青椒固然好,可毕竟不是主食。
若是能在幽州北面种植稻米,对于幽州的格局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若是幽州往北,能够种植稻米,朝廷对东北的态度,大概也不再是可有可无了吧?
不过,这样一来,幽州以北的重要性怕就要加大了。
秦阳也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本的东北之地,对于朝廷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可一旦东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那么,东北对于朝廷的意义,将有所不同。
秦阳虽然没什么野心,但也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打算。
幽州以北,他自己可以不要,但他的妻儿的封地,完全可以选在那边!
这样一来,就算将来的皇帝对秦家有什么想法,轻易也不会敢去动一动秦家。
就如同后世某个时期的东北张,盘踞着北方,完全可以占据着一定的主导优势。
不过,秦阳没什么野心,他,连同着长乐公主与他未来所生的孩子,基本也不会有什么威胁。
但再往后呢?
秦家虽然不可能千秋万代,但也不能自他之后,三世而止吧?
就算没有他的掺和,唐朝也是历经二十几岁皇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呢!
只不过,中后期的皇帝是傀儡的几率比较大。
而且,这种由盛转衰是一种自然规律,便是有他在的大唐变得十分强盛,唐朝也总有一日会走向灭亡。
可能时间上会被多拖延一些年,甚至是几十年、几百年。
但延续几千年,可能性不大,他就算是一直长生不死待在大唐帮着大唐,他觉得都不可能持续这么久。
何况他虽然被人称为神人转世,但就是个普通人。他其实觉得,秦家子孙后代防备的,都不是将来大唐的皇帝翻脸了,而是要提防其他地方的藩镇势力,以及掌控着各种权利的世家势力。
幽州王是幽州的王,同时也与五姓七望结仇,这种仇怨,大概还会延续挺久,毕竟他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干掉五姓七望。
而五姓七望也不太可能在他活着的时候将幽州王的势力给扳倒。
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也许在未来,会成为世仇也说不定。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想得比较远的事,比较近的事,就是他现在要让人在幽州之北种植五百亩稻米了。
五百亩稻米,便是成熟了,丰收了,在整个幽州的丰收之下,也就显得不那么奇特,不显眼了。
说句难听的,这五百亩稻米丰收了,也就是供应他所在的幽州王王府一府的人吃喝。
若是将留的良种剔除掉,甚至连一府人一年都未必能顿顿吃上大米饭!
秦阳对此是放心的,在未来三年之内,都不可能太大规模的种植稻米。
这五百亩田,他也只选择自己名下的田地来种植。
眼下时间还早,他接了任务之后,稻米种子就已经出现在了系统仓库里,他没有立刻拿出来。
反正放在系统仓库虽然有时间限制,但却免去了搬来搬去的麻烦。
他需要选一个比较有保障的仓库,来贮存这些良种。
这可是能够在北方正常种植的稻米良种!
可不是一般的东西!
秦阳对此很是重视,此时距离耕种庄稼的日子还有一段时间,秦阳还特意让技术人员,去田间地头,给百姓们讲述一些种植方面的知识。
这些技术人员,都是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农,并不是读书人。
但却是经过了培训的老农,他们既有着老农的丰富经验,又有着一些农书方面知识的“浇灌”,凡是这类技术人员去讲课,往往周边村子都举村跑来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