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节
作者:孟姜      更新:2024-05-16 12:34      字数:2226
  只怕将来这皇位就要落在二皇子身上了。
  谢谢这两天打赏的朋友!感谢。
  第128章行宫
  今年京城天气炎热,永安帝决定提前去避暑行宫避暑。
  按照惯例,每年避暑都会令首辅解江,而后带领文武大臣与袁皇后和宁妃还有数位皇子去避暑。
  可是今年却出人意料的将袁皇后留在了宫中。
  永安帝的这个举动,一时引起了众人的猜测。
  做为皇帝唯一的侄子,汉王世子韩辰自然也去了行宫。
  而汉王与周王一个因为身体不好,一个因为沉迷于炼丹,双双留在京中。
  文谦做为六科拾遗,也跟着去了。
  京中的官员走了大半,一时间也安静了下来,各家各户的宴饮都停了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夫人请戏班子过府唱戏。
  这两年崭露头角的李家班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尤其是班里的青衣玉湖和旦角满月更是接请帖接到手软。
  周夫人也趁着这股热闹劲请了李家班来唱了几出戏。
  于此同时,蔡家也定下了与衍圣公府长女孔嘉言的亲事。
  过不了多久,韩辰在骑马和射箭两项都得了好几次第一的消息传到了百花井巷。
  听说韩辰胜了第一次后,永安帝解下了腰间的如意佩,说谁能胜过韩辰,就把玉佩赏赐给谁。
  有了这个彩头,那些勋贵子弟们各个摩拳擦掌的。可是接连比赛了好几次,第一都被韩辰拿走了。
  永安帝哈哈大笑,不仅赏了韩辰一座皇庄,还把当年征战时所骑骏马的后代赏赐给了他。
  随着消息一同来到百花井巷的,是韩辰给风重华送来的一块玉佩,是永安帝赏他的。
  风重华将如意佩托在手上,只见一朵灵芝卧于祥云间,玉质细腻温润,乃是难得的上品。
  端着一碗绿豆甜汤过来的许嬷嬷看见了,在心底长长地叹了口气。
  汉王世子数次见风重华,她都在旁边看着,亲耳听到韩辰的许诺。
  汉王世子待姑娘是真心真意的吧?姑娘为什么不吐口呢?许嬷嬷有点想不明白。可她却知道一点,姑娘说不定是因为风家老爷才有了不想嫁人的心思。姑娘是不是怕嫁过去之后,汉王世子也像风家老爷那样无情。
  可是在许嬷嬷眼里,汉王世子行事即稳重又睿智,最重要的是,他对姑娘一往情深。他几次见姑娘都是非常客气,而且都是经过了长辈的许可,没对姑娘的名声造成任何伤害。如果姑娘嫁给了汉王世子,别的不说,最起码也能在贵人圈里站直腰了。哪里像现在,只要出个门就要被人指指点点的。好不容易得了汉王妃和长公主的赏识,最终却惹来了徐飞霜那种人的嫉妒。
  如果姑娘嫁给汉王世子,想必没人敢在姑娘面前大放蕨词了吧!
  最起码,像徐飞霜那种人,再也不敢招惹姑娘了。
  她在心里叹了口气,将绿豆甜汤递到风重华面前,“天气这么热,姑娘喝碗甜汤解解暑吧。”
  风重华将如意佩放下,脸上有些赧然。
  自从韩辰去了避暑行宫后,她也不知怎么了,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柳氏为了建房子的事情曾派何嬷嬷来了两次,她都给打发走了。
  风重华问许嬷嬷:“山海舅舅可定了出发的日期?”
  “定了,说是等大爷成亲后就立刻出发去通州。”眼见风重华将绿豆甜汤喝完,许嬷嬷脸上露出笑意。
  “那程仪和礼物咱们都要提前准备好。”风重华道。
  有小丫鬟进来禀道:“二姑娘,汉王府的方先生求见!夫人让我来问二姑娘,要不要让荣巡检过去做陪?”
  方思义要见她?风重华很是意外,“不用劳烦山海舅舅了,请方先生在前院喝茶,我这就出去见他。”
  方思义不是韩辰的谋士吗,怎么韩辰去了避暑山庄他却没有跟着?
  风重华心中思忖着,由几个丫鬟服侍着换了衣服,去前院见了方思义。
  一见到风重华,方思义放下手中的茶杯立刻站了起来,执礼甚恭,“世子爷走之前把我留在京中,替他办点私事。我前些天去了一趟通州,昨天才回来。”
  韩辰让方思义去通州做什么?
  “有件事情可能要拜托县君一下,”方思义自袖子里掏出了几张纸条和地契,“您也知道,武定候的长子袁公子与我家世子爷关系莫逆,打小就在汉王府里长大。他母亲去世前给他留下了一笔嫁妆,这些嫁妆大多在通州,这次我去通州就是替袁公子处理田产上的事情。”方思义将东西往风重华面前推了推,“这些田产和宅院因为年代过久又经了战乱,有几份被府衙按照无主的田产分给了,我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才归拢齐整。世子爷听说县君的大表哥就要去通州任职了,所以想通过县君把这些地契拿给贵府的大爷看一看,看看有没有可能替袁公子把田产要回来。这张纸条上是几个胥吏的人名,当初他们曾在袁公子的外祖胡知府手下公干。”
  风重华看了一眼地契,眼眶猝然湿润。这是两张庄子和宅院的地契,连百来两银子都不值。
  韩辰让方思义给她送地契的意思可想而知。
  这哪里是在让她帮袁承泽要田产,而是在帮着文安学在通州打开局面。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员们流动频繁,多在异地为官,胥吏们却是要在一个地方要干一辈子。到了地方,那些因诗赋和经学跻身科举进士及第的官员们往往因为政务不熟悉,被胥吏玩弄于股掌之上。
  宋人叶适曾说过说官员们“专从事于奔走进取,其簿书期会一切惟吏胥之听。”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一件事,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有人犯法当杖脊,有胥吏私受贿赂,与该人密约“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呼号自辨,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该人在堂上呼辨,胥吏故意斥责,包拯大怒,“捽吏于庭”,而“特宽囚罪”。
  包拯自认为抑制了胥吏的声势,却不知道原来上了当。
  连一代名臣包拯也曾被胥吏欺骗过,更何况文安学这个弱冠不到的少年状元郎?
  更有胥吏把长官当成骡马,说“凡属事者如客,部署如车,我辈如御,堂司官如骡,鞭之左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