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6节
作者:
虎昭昭 更新:2024-05-16 14:12 字数:4671
水泥作坊开始动土,姜蓁把这事交给底下的管事,就洒脱的放手,准备回公主府好好休息两天。这段时间,她白天都窝在作坊,虽然只动口没动手,但也挺累的。
一回公主府,姜蓁就觉得府里空荡荡的,问道:“那些护卫呢,还在街道上巡逻?县尉没安排人顶上?”
“公主你不在府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大家就都出去了。”周胖回道。
反正姜蓁身边一直都有护卫,再加上一群奴仆,安全有保障,多余的护卫愿意在外头干活,姜蓁自然是乐见其成,夸道:“有他们在,蓝河县内的治安肯定好。”
“他们就是出个人,蓝河县变成现在这样,全赖公主您指导有方。”周胖虽然实在拍马屁,但说的全都是真心话,他现在是打心底里觉得姜蓁厉害。
“公主你这几天都在忙着水泥的事,没在城内逛过,现在的蓝河县,和前几天比起来,简直是大变样,来往的商人就没有不夸的,本地的百姓也高看我们公主府的人一眼……”
姜蓁被夸得心里美滋滋,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他们真这么夸我?”
“那是自然。公主你这么好的人,谁能不夸。”周胖一脸真诚。
【小胖有前途,这马屁拍得真响。】
【啧~还不好意思了,小阿蓁耳朵都红了。】
【我们出手,管理个蓝河县轻轻松松,被百姓夸赞,那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别这么膨胀,还是要去听听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小阿蓁可以微服私访,出去转一圈,查漏补缺。】
面对直播间的这个提议,姜蓁十分心动,对周胖和身边的几个护卫说道:“把甲衣脱了,去换身普通的衣服,咱们一起出去转转。”
吩咐完护卫们换衣服,姜蓁也去房间了换了一身朴素方便的男装,然后就带着人悄悄的从公主府的后门离开。
“这坊市的街道,确实干净了不少,街上吵架的也少了。”
周胖骄傲的抬头,“那是自然。现在大家有事都知道找巡逻队的人,没谁敢乱来。”
看到地摊上有个卖豆子的,姜蓁直接凑上去问价,然后打听道:“你在这坊市内摆摊,遇到过麻烦没有,找巡逻队的人管用吗?”
“你是外地来的商人?遇上事了,想告状?”卖豆子的中年人打量了一眼姜蓁,然后说道:“巡逻队的人不错,有事找他们,他们真能解决,你可以去试试。”
“我没那么多钱打点。”姜蓁补充道。
“倒是不用花这个冤枉钱,公主立了规矩在那儿呢。”卖豆子的中年人分享道:“昨天就有外地来的商人跟巡逻队的护卫告状了,听说是客舍提供的饭食有问题,整个商队的人吃完就开始拉肚子,县尉核实过后,罚了那家客舍一大笔钱。”
“那县尉倒是公正。”姜蓁夸道。
“这是自然,外头这些人,都是来买盐的,搅和了公主的买卖,公主不收拾他们才怪。咱们蓝河公主,那可是个厉害人物,进宫第一天就砍了右相一剑,县尉哪里敢惹。”
卖豆子的中年人提起姜蓁的光辉往事,还挺骄傲自豪,夸道:“咱们公主就是脾气急了点,但做人大方又仁善,你来蓝河县买盐,不吃亏。”
“蓝河县的盐确实好,嘿嘿。”听着老百姓当面夸自己,姜蓁不好意思的搓了搓手指,赶紧说道:“这些都豆子我都要了,周胖给钱。”
周胖挺起胸膛,满面笑容的掏钱拿豆子。
遇到姜蓁这么豪气的客人,卖豆子的中年人脸上也乐开了花,拉着周胖的手,热情的说道:“我们乡里有两个年轻人,被选中在城内巡逻,你们要有事,我带你们找他去。”
周胖赶紧回道:“没事儿,我们就是随便问问。”
“那就好。不过你们有事也别客气,尽管找他们去,也不用花冤枉钱,公主给他们的俸禄可高了。”这中年人卖完豆子,把钱揣兜里,欢欢喜喜的离开。
姜蓁摸了一把脸,觉得脸不红了,才淡定的说道:“走吧,去酒楼里吃饭,顺便问问那些外来的商队,在蓝河县可有不便的地方。”
几天没在外头吃饭,蓝河县酒楼的主食,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有的店家都卖起了馒头和米糕。
酒楼的掌柜把姜蓁当成了外地来的商人,热情的介绍道:“郎君可要尝尝这馒头,这是我们蓝河公主为了孝敬王上才做出来,吃起来又松又软,一点不费牙口。这麦粉还是我一大早派人去水磨坊买来的,新鲜着呢……”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传播,必然伴随着一些小故事,馒头现在就成了姜蓁孝心的代名词。
而且馒头是王室出品的美食,各地有钱的商人,就没有不想尝的,只要尝过,他们立刻就会被馒头松软的口感征服。
蓝河县外的水磨日夜不停的转动,降低人工成本之后,蓝河县的馒头价格也不贵,两个钱,就能换来一个拳头大的白馒头。
姜蓁非常阔气的让人上了一大摞馒头,让护卫们随意吃喝。
外地来的商人,有豪奢如姜蓁的,也有家资不丰,只买了几个馒头,大家分着吃尝鲜的。
毕竟蓝河县的精盐,一釜才三十钱,运到都邑就是两百钱,更别说卖到其他国家的价钱。走这一趟,就是七八倍的利润,他们更乐意把钱花在盐上,而不是馒头。
姜蓁找人搭话,找的也是那种普通的商人。
这群人走南闯北的,胆子也大,姜蓁不过是起了个话头,酒楼里的人就直接聊开了。
“这精盐好是好,我特意跑酒楼的后厨看了,又白又干净,还没有苦味,但就是产量太低,我都排到半个月之后了,等的时间也太久了。”
“是啊,想到要在蓝河县等这么久,我心里就急,制盐作坊的人说话倒是客气,但就是不给盐。”
姜蓁问道:“可能想办法插队?”
“办法还是有的。”有人回道。
周胖心里一紧,悄悄的观察姜蓁的脸色。
姜蓁啃了一口馒头,淡定的追问道:“排队的规矩不是公主定下的吗?还能有什么办法?”
“制盐作坊那边产出的盐,除了用来卖的,还预留了各乡百姓的份额,乡里的人去买,一釜只要15钱。你要是有钱有门路,倒是可以用青盐和钱,去跟乡里的百姓换。”
姜蓁倒是想让蓝河县的百姓吃上精盐,对身体更好,但他们愿意拿精盐换钱,姜蓁也没必要阻止。
在心里估算了一下粗盐换精盐的成本,姜蓁忍不住说道:“这是个亏本的买卖啊。”
蓝河县就是产盐地,盐价最便宜的地方,从其他地方买盐,花了人力物力运到蓝河县,再以成本价卖掉,哪怕精盐利润更高,为此大费周章好像也不值得。
“也不算亏本。早一天运走精盐,就早一天赚钱。我们这一个商队的人,在蓝河县光是吃住,就是一大笔花销。”
“精盐是刚出来的紧俏玩意儿,被人抢着买是应该的,过段时间就好了。”
“说起吃住,蓝河县的人做事还真周到,进城门的时候,还有人特意告诉我们县内客舍和酒楼的价格,城内还有护卫巡逻,反正住在城内,我是挺安心的,不用担心偷盗。”
正聊着巡逻队呢,巡逻队的人就从酒楼隔壁路过,然后被商队的人拉着主持公道。
这波巡逻的人,不是姜蓁的护卫,是县尉按照姜蓁的标准从各乡挑出来的,一队人里面,至少要有个人能大致了解姜国律法,遇上小事,他们才能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就需要上报给县丞。
等巡逻队的人搬出姜国律法,商队的人觉得他们处事公正,闹事的也偃旗息鼓。
亲眼围观了巡逻队的人办事,不止姜蓁满意的点了点头,酒楼里的其他商人,心里也觉得敞亮。
“巡逻队的人对我们是挺照顾的,好像蓝河公主特意嘱咐过。”
“听说蓝河公主的人正在大坝乡修渠,大河边还有水磨和水车,你们要去看这个热闹吗?反正排着队等盐,也没什么事干。”
“来都来了,当然要去看。水磨和水车可是个新鲜玩意儿,拿到别处去,那也是个谈资。”
“最近磨坊那边的工匠,还在继续增添水磨,他们做这些东西的时候,也没防着人,你们去看了之后,要是学会了其中窍门,说不定还能在自己老家弄个水磨。”
几句话的功夫,大家就已经相约好,一起去看热闹。
水磨和水车,从开始转动那天,就有源源不绝的人跑去围观。
周围各乡的百姓倒还好,忙着修渠和大坝,没工夫来凑热闹,城内的这群人,尤其是那群没啥事干的商人,来到蓝河县,是必定会跑去围观的。
富裕点的,还会在水磨坊那边买点磨好的麦粉,亲自感受一下水磨的威力。
姜蓁听到的全是夸人的,暂时还没有人说自己坏话,所以她在酒楼里吃的这顿饭,吃得非常满意。
看大家对水磨格外关心,姜蓁把筷子放下之后,就侧过头对周胖吩咐道:“让磨坊那边的工匠,抽空做几个石磨,放在县城里用,顺便供大家参观。”
石磨的原理过于简单,多看几遍,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与其让人家偷师,她还不如做好人做到底,直接告诉大家石磨的做法。
磨坊那边的工匠,听到姜蓁的命令,全都忍不住叹气。
姜蓁给的待遇是真的好,每月有钱有粮,但他们也是真的忙。
磨坊里需要的水磨就不用说了,现在数量都还不够呢。可姜蓁说了,以后各乡最好都要有一个石磨或者水磨,这样生活才方便。
偏偏陈冬那边在修大坝,也缺石匠,根本就周转不开。
但县城里的石磨,是姜蓁点名要的,大家也不敢拖延,抓紧时间就把石磨打磨好,送到了县衙。
姜蓁这么大方,外头来的人也没客气,都很努力的去记石磨的样子,这玩意儿可比石臼好用多了,等他们回老家,说不定还能靠加工粮食挣钱。
别的地方缺石磨,公主府是肯定不缺的。她在坊市里买的豆子,拿回家就让人磨成了豆浆。
在直播间热心群众的指导下,姜蓁还弄出了豆腐,吃得格外享受。
虽然豆腐就是个简单吃食,但这也是别的地方都没有的美食,原料又便宜,所以姜蓁大手一挥,就让人在蓝河县弄了个卖豆腐的作坊,增加蓝河县的特色。
豆腐都出来了,姜蓁就在家里顺道研究了一下豆皮、腐乳。腐乳上的霉菌都没没长出来,县令就颠颠的找了过来。
“公主,城内现在有许多商人问我,水泥卖么?”这事县令做不了主,只能来找姜蓁。
姜蓁沉吟了两秒,说道:“水泥暂时卖不了,蓝河县都还不够用。要卖的话,至少要等陈冬把水渠修完。他们怎么想起问这个了?”
“大家这不都跑去大坝乡看热闹了嘛,就看到了水泥修建的堤坝格外坚固,用起来还方便,就都惦记上了。”县令讨好的笑笑,说道:“都知道公主您这儿好东西多,还乐意拿出来分享,所以大家就催我来问一问。”
姜蓁好笑的回道:“让他们别惦记了。卖水泥的时候,我会通知下去的。”
看来群众里的聪明人还不少,还都有一双发现好东西的眼睛。估计等滞留蓝河县的商人离开,馒头、石磨、滑轮这类好用又好学的东西,就会传到各国。
第24章 门客
自从姜蓁来到蓝河县,她的动作就没停过,她人不在都邑,但都邑那边,她的名头却是越来越响。
姜王两天一封的家书送过来,姜蓁都心虚的回信了,但就是不想挪窝,蓝河县这边还有一大摊子事情等着她。
她期待已久的高炉炼钢,才秘密的把高炉修好,第一炉钢都还没弄出来呢,她怎么舍得走。
姜蓁磨磨蹭蹭的在蓝河县留了一个月,听到姜王生病的消息,才赶紧回都邑。
一回到王宫,姜蓁就赶紧跑到姜王面前嘘寒问暖,顺带认错。
“你这孩子真是属猴的,一放出去,就跑得不见人影,怕是都忘了你家里还有个老父亲了吧。”姜王虽然还在咳嗽,但还有精力对姜蓁说酸话,病得不算严重。
姜蓁赶紧讨饶,“我在外面一直想着您呢,就是县里的事情太多,我被拖住了。”
姜王轻哼一声,完全不信姜蓁的鬼话。
“父王,我之前让人给您送来的水泥,你用过了吗?豆腐你还吃得惯吗?”姜蓁眼巴巴的问道。
“水泥这东西还不错,比石料方便,修路还行,建房子和城墙就算了。”姜王对水泥的观感一般,王宫内的各处宫殿,用的都是厚厚的夯实的土墙,房梁和柱子用的也都是几百年的巨木。
单薄的砖和水泥修建的墙壁,在姜王看来过于脆弱,而且还不符合他的审美。
信里姜蓁还大致提起过水泥的配方,需要用煅烧过的铁矿石,这成本在姜王的眼里,太高了。
如果把水泥使用到八米宽、六米高的城墙上,这耗费连姜王都支撑不起。
都邑的的城墙,最开始修建的时候,征用了都邑周边的十六万男女,在正月、六月和九月这三个月农闲时间,分期修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