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
作者:
暗墨沉香 更新:2024-05-17 06:26 字数:8009
“真是,都有儿子了,还跟奶奶油嘴滑舌。”姜奶奶虽然嘴上说着,可心里高兴得不行,重孙又抱上了,这都是福气啊。
☆、58高考消息
没过几天,村里都知道姜家添了孙子,都陆陆续续送来了鸡蛋、小米、挂面等礼品。东西不多,全是亲戚好友的一片心意。有的亲戚都说孩子长得白净,像他妈;有的说孩子长得虎头虎脑,随他爸。乐得兰欣直笑,孩子这么小,能看出像谁啊。沈妈又说了:外甥随舅舅,看着乖样,随他大舅。
小包子真是很乖,吃饱睡,睡饱吃,除了拉尿哼唧两声,一点都不费事。至于孩子的尿布,全归新出炉的孩子爸洗了。姜学兵很乐意干这活,洗得还挺带劲。说实话,看着一般大的朋友都有了娃,他心里不羡慕那是假的。现在好了,不用羡慕别人了,自家的孩子自家疼,怎么看儿子怎么可爱,这洗起尿布来就更有动力了。
赶到夏天坐月子,兰欣的日子就比较难熬了。凡是咸的、辣的凉的都不能吃。每天早晨不是喝红糖鸡蛋花,就是红糖小米饭,中午不是炖老母鸡汤,就是猪蹄汤,还没有盐味,腻得兰欣没法下嘴;还有顿顿不差的煮鸡蛋,差点让兰欣吃够了。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架不住天天吃,不腻才怪呢。好在这时候蔬菜多,豆角茄子能差样吃点。不过这些兰欣都忍了,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至于个人卫生,那就更不用说了。夏天本来就容易出汗,还不能痛快的洗澡,兰欣总觉得身上黏黏的,不舒服。通过姜奶奶批准,她用热毛巾擦身子,偶尔洗次脚。姜奶奶坚决不让她洗头,怕她落下头疼病。
听姜奶奶说,她有个远房侄媳妇,是城里人,就是讲究,坐月子的时候不管不顾,又是洗澡,又是洗头,可能自个又不注意,受了风,没熬出月子就去了。
兰欣也知道了落下月子病不好治,沾上就不好去根,自己的身体状况,她是不敢大意的,不然将来受罪的可是自己,所以老人的频频嘱咐她大多都去执行。
“学兵哥,趁着你在家,给孩子把名字定下来吧。”兰欣把汤碗递给丈夫,又俏皮地问:“孩子他爸,你给儿子起名了没?”
“倒是想了几个。论辈分,儿子这一辈排弘字辈,你看是叫弘伟还是叫弘辉,要不弘军也行。”姜学兵把碗放到桌上,回头就拿手指头逗弄儿子,看着儿子漆黑透亮的眼睛,奋力挥舞的小胳膊小腿,心底涌出异常的满足感,那得意劲儿,从他那不时翘起的嘴角就能看出。
“呃……”兰欣一听丈夫的话,顿时无语了,那点想给儿子起个有个性、有涵义的名字的念头立马给打压下去了。她蔫蔫地想:儿子,不是妈不想给你起个特别的名字,实在是这时候的名字都带有时代特色,你就顺应时代潮流吧。
“军”“伟”“国”“辉”等太具有时代特色,一个村里就有好几个重名的。比如“爱国”这俩字,兰欣就听到好几个叫这名的,要是不提姓,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喊上一嗓子,一准有好几个应的。兰欣这么想着,不由地乐了。
兰欣又问他:“你问咱爷爷没有,这起名的事是不是得问问他?不行让咱爷爷给儿子起个名字也行。”
等姜学兵回头一问他爷爷,没成想他老人家一早把名字给订好了,男孩叫姜弘厚,“弘毅宽厚”寓意为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待人宽厚。女孩叫姜静怡,希望她以后文静安怡,平安幸福度过一生。老爷子花费了不少心思,还特意找老朋友给看了,最后就选中这俩。
兰欣得信一听,觉得这名字比孩子他爸起得有水平多了,一听就是有含义的,哪像孩子他爸胡乱想的那些,都是时下流行叫的,没有一点特色。姜学兵见媳妇满意了,就给儿子定下这个名字,回头就用这名上户口、上族谱。
姜学兵有了儿子,加上媳妇坐月子,基本就不出门了。好不容易休假,他就在家伺候媳妇坐月子,就连发小喊他出去玩,他都在外面坐不住,都是打个招呼说几句话就走人,惹得一家子都笑话他疼媳妇。
姜学兵看着媳妇轻轻把儿子抱在怀里,媳妇掀起衣服喂孩子吃奶,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看得兰欣脸上直发热,让她颇不自在地挪着身子。
姜学兵干脆脱了鞋,盘腿坐到媳妇身边,拉着儿子嫩乎乎地小手把玩着,还不是偷瞧着媳妇露出的一抹□。不能和媳妇做他最想做的事,他很遗憾,可这不妨碍他从别处解解馋。
等儿子吃饱了,兰欣抱着他打了个嗝,就把孩子放到一边。姜学兵这时眼巴巴凑上来了。
“媳妇,让我也尝尝……”他话里的意思不言而喻。兰欣瞧着他那小可怜的眼神,又好气又好笑,嫣红的双颊也沾满了羞色。
兰欣月子坐得好,营养跟得上,汤水足,奶水也很足,加上儿子还在月子里,吃得不多,每每都有剩余,有时候她还会涨奶。馋嘴地姜学兵便不知羞地凑上来,说给她吸吸,不让她涨奶。
虽说兰欣有些羞囧,却都由着丈夫,就把这当成夫妻间地小情趣,既解了她的难受;又能给丈夫加点荤解解馋。因为兰欣坐月子,不能由着他胡来,只好从别处补偿他。其实兰欣就是觉得,这男人一旦尝了荤腥,再让他吃素,他就浑身难受,跟你黏黏糊糊,非得沾点油腥子才能解馋。小两口关起门来不就那么回事么,兰欣就由着他去了。
姜学兵早就把屋门插好了,午饭后家人都去休息了。他正好钻个空子。
“媳妇,你这里又白又嫩又圆,真好吃,便宜咱家臭小子了。”姜学兵颇为不平地说完,伸出舌尖,轻轻舔着那透红的樱桃,接着又含在嘴里,用力吸了起来。他一双手也没闲着,一只覆在另一只浑/圆上轻柔慢捻,另一只绕到兰欣的后背,轻抚着媳妇娇嫩的肌肤。
兰欣怕挤住奶,轻轻推着他的头说:“轻点,别给压坏了,要是让你儿子吃不上饭,看奶奶怎么收拾你。”
姜学兵一听嘿嘿笑了:“媳妇,我知道轻重,不会压坏的。不过要是挤住奶,你敢给奶奶说实话吗?”
听着丈夫的调笑,兰欣犹不解恨地拿着儿子的小枕头敲他的脑袋,“就知道胡说,你要是让我疼,我就让你以后吃素。”
这话算是掐住了姜学兵的命脉,只要以后能吃到肉,什么都好说。“媳妇,我都听你的,还不行吗?咱家除了三个老的,就你最大,以后我和儿子都听你的。”
当爸的三言两语就把熟睡的儿子出卖了,那边的胖小子都没吱一声,犹自呼呼地睡着。
兰欣娇媚地撇了他一眼,用手指点了点丈夫的脑袋,“说什么胡话,以后咱家民主,谁对听谁的。”
看着媳妇那张艳若桃李,清水芙蓉般的小脸,着迷般地吻了上去,“媳妇说得都对。”这老婆奴般的话触到兰欣的心坎上,兰欣觉得一股暖暖的热流浸满心间,她知道丈夫的好,懂得他的体贴和温柔,不由沉迷在丈夫的热吻中。
对姜学兵来说,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太幸福了,可时光易逝,日子如小清河里的流水般悄无声息地溜走,眼看着假期到头,他又得回部队了。等他走的这天,跟媳妇亲了又亲,叮嘱了又叮嘱,儿子则是看了又看,跟看不够似的,他想把老婆孩子容貌都刻画在心里,永不褪色。
兰欣没出月子,没法送行,只是嘱咐丈夫在外保重身体,吃好喝好,等孩子大一些,她就带着孩子随军。
等兰欣从窗口送走了远行的丈夫,就安下心照顾孩子。好不容易等儿子出了满月,她赶紧进空间痛痛快快洗了个澡,直接搓了好几遍才罢休,觉得全身清爽了。
姜学兵不在家,兰欣觉得日子过得有点清闲,现在她的时间几乎都被儿子占了,好在孩子不是夜哭郎,吃饱就睡,除了给儿子洗洗衣服和尿布,间隔喂他几次,儿子很乖很好养。
兰欣照看孩子很仔细,她经常用温热的毛巾给孩子擦手擦脚,指甲长了就给剪掉,生怕孩子自己不小心划伤小脸。孩子不管拉了还是尿了,她都给孩子把小屁屁弄干净,生怕孩子腌了嫩嫩地皮肤。
眨眼间孩子三个多月了,又长了几斤肉,胖乎乎的胳膊跟莲藕似的,兰欣抱着孩子回娘家,把沈爸沈妈稀罕地不行,沈妈抱着孩子直接不撒手,说:“兰欣,你好好歇歇,我给你看孩子。孩子饿了,我抱给你喂,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
兰欣状似松了一口气,笑吟吟地说:“还是妈疼我,在家老是看孩子,挺闷得慌。”她在姜家也就跟爷爷奶奶聊聊天,偶尔去姥姥家坐坐,怎么都不如在娘家舒坦。
这天,倒腾收音机的沈二哥满脸兴奋地跑来跟兰欣报喜讯:“兰欣,兰欣,国家真恢复高考了,收音机上广播了,说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兰欣知道是在九月份国家恢复高考,给广大青年带了新生的希望,这个消息让全国振奋了好一阵子。因为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的知青还有复员军人、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所有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内心沸腾了。
沈爸知道自家孩子经常偷着学习,没想到国家真恢复高考了,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村干部,他都支持孩子们好学上进的火热红心。为此,他特意召集村干部,把村里要报考的人集合起来,一起学习,这样大家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当然,这些他是听取自己几个孩子的意见。沈爸听说自家孩子早就把初高中知识温习了一遍,很有把握考上大学,平常严肃的脸上浮现出笑纹。沈爸统计了,连知青加村民,一共有十几个参加高考的,除了沈家兄妹几个,还有两个小学的民办教师。
兰欣回去收拾了娘俩的东西,跟姜爷爷姜奶奶说好,回家复习,准备考试,她会抽时间回来看老人家。兰欣回家复习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跟哥哥在一起复习自在;二是沈妈可以帮忙照看孩子,她不用多费心思;还有就是教材严重不足,兰欣早凑够一套教材,几人可以串着用。
经历的□动荡的热血青年们,无比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凡是准备参加高考的人,都开始拿起久违的课本,如饥似渴地学习,吃饭时都念念有词,用起功来空前绝后。
☆、59更新
远在外地的姜学兵听说媳妇和大舅子要参加高考,抽空颠颠跑到市里,费了好大劲弄到考试资料,给媳妇寄回去。兰欣收到丈夫寄回的资料,别提多高兴了,立马拿回去给哥哥嫂子看。有了丈夫和家人的支持,还有长久以来的准备,兰欣相信,她一定能考上大学,再次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只兰欣因为考大学的时激动奋发,几乎所有考生都忙着到处凑学习资料,埋头苦读,希望能奔个好前程。当时,家里有能耐的人家,已经把下乡知青弄回去了,村里留下的知青都是没法子返乡的,考大学可是知青返乡唯一途径,不怪他们拼命学习,就是希望有一天能重新从农村回到城市。
兰欣和哥嫂一起学习,由于他们准备比较早,兰欣早找借口让哥哥们复习过以往学过的知识,所以沈家兄弟对课本上的知识早就通透了。沈二哥从未如此高兴过,心里满满地激动就像要溢出来一样。他得知要高考的消息后,回过神就把妹妹抱起来转了几圈。
沈二哥知道,他们比起旁人,可是多出优势来,就凭三人早早把课本知识吃透,就比别人占有力形势。再好好复习一遍,还怕考不上大学吗,比起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人来说,他们不用焦虑发愁,这都得谢谢妹妹早早鼓励他们学习,不然这时候还不得急得团团转。
因为学校搞各种运动,认真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而更多人因为参加劳动、工作,把往年的知识都放下,所以学习起来都赶到吃力。因为有沈家兄弟的帮助,村里的考生很快投入学习状态,复习起来也容易一些,遇到难题有人解惑,好多人闻名都来请教,沈家快成了学习基地。
家里有孩子的考生,就把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看,白天忙工作的工人就晚上灯下夜读。也有家人不支持考大学的,就偷偷去报名,以死相逼也要参加高考。可能是那些愚昧的家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飞走,所以才千方百计阻拦。有的人为高考消息颜开动人的笑颜,有的人则是流下激动的泪水,不管怎样,成千上万的考生们都在忘我吸收知识,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1977年11月份开始,高校招生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命题,一共分文理两类。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英语;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
由于考试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无数考生只得穿着笨重的棉衣参加考试。兰欣他们也不例外,个个都穿上军大氅,家里没有的,就在村里借着穿,生怕在考场上冻坏。
天不亮兰欣和村里的考生就出发了,他们是坐村里的拖拉机去市区参加考试的。到了考场后,兰欣见到处挂着欢迎考生的横幅,大红色的横幅在寒风中飞舞,竭力欢迎众人的到来。
考生们都一堆堆站在院子里等待着,有的踌躇满志,许是学得踏实,心里有底;有的焦虑不安,来回转悠,念念有词,可能是没参透课本上的知识,也可能是考前焦虑症。相比来说,兰欣他们这些人比较悠闲,不时好奇打量考场的环境,就是扬着笑脸和同伴说话。
考生们的年龄相差很多,还有老师学生一起上考场的事;有的遇到高中校友,有的遇到自家亲戚,这种事情让兰欣看着眼里,觉得有点喜感,又有些伤感。要不是□,怎么会老师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的事情呢?
考试铃声一响,考生们纷纷进入了考场。兰欣见考场是一个很大的会议大厅,众考生按照考号一一落座,前后观察起形势来。兰欣左边是一个身材消瘦的青年,看衣服像是城里人;右边是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大姐,一看就是参加工作了。兰欣按捺下自己内心的起伏,认认真真做起试卷,考场里飘满了油印味。
考生们的心情紧张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好不容易盼来的机会得把握好才行。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竟然晕倒在考场上,白白错过了这次机会,看来只能明年再考。这样的事情让同考场的考生见了,心里都不是滋味,接下来则更专注地把目光放到考卷上。
中午没法回家,有的人吃自家带的干粮和烙饼,条件好的在外面的小吃摊上吃点,再在考场接点热水喝,一顿饭就凑合过去了。
忙碌紧张的时间一晃而过,考完试后,兰欣终于放松身心,安下心来照顾孩子。考试的结果是好是坏,兰欣已经不再考虑,她已经做过最大的努力,就等着看结果了。不过兰欣心里有数,做了这么久准备,大学是有把握的。
兰欣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牛牛,希望他能健康常乐。这个可乐的名字得到了姜奶奶的赞同,老一辈的心里都认为贱名好养活,正好顺了奶奶的心思。牛牛已经快六个月了,黑亮的眼睛像黑曜石一般,粉嫩的小脸软糯糯的,都随了兰欣。小牛牛穿着姥姥做的红棉袄,像年画上的娃娃一样可爱。
农村的孩子冬天爱皴脸,牛牛的脸上白里透红,一点事都没有,这都多亏了兰欣的空间。她经常用空间灵泉水给儿子擦脸,别人见了都认为牛牛长得白是像他妈妈。
兰欣早就开始给牛牛添加辅食,像是蒸蛋羹、稀饭、还有用鸡蛋炒好的炒面,经常给儿子加餐。所以孩子长得快,咿咿呀呀叫起来很讨人喜欢,再加上时不时露出个无齿的笑容,逗得孩子妈笑个不停。
姜学兵的堂哥在镇公社工作,姜奶奶就让他时常关注何时放榜的消息。这一天终于到来,堂哥说要到教育局去看榜。兰欣把孩子交给姜奶奶,和哥哥去了区教育局。
到了教育局,远远就看见一群人黑压压地围着。沈大哥让兰欣在一旁等着,“兰欣,忒挤了,你在外边等着,我和小二进去。”
到了这时候,兰欣倒是不着急了,“大哥,你们进去吧,我在这里等着。”她站在一棵杨树旁边,微笑地说着。
兰欣看着哥哥奋力挤进人群,等了好一会儿,沈二哥拿着纸笔出来了,“兰欣,考上了,都到分数线了……”
只见沈二哥揪下帽子,嗖地一下就抛在远处,还一蹦三尺高,那兴奋劲就别提了。沈大哥脸上也是满满的笑容。
沈大哥和大嫂,还有兰欣都是考得文科,只有沈二哥考理科。其中沈二哥和兰欣成绩最好,都在红榜前几名。沈大哥也不错,占三十多名;他媳妇就差点,百名往后了,不过大家都过了录取线,这成绩够让人侧目了。
看完张贴红榜的考生们,有的当场就失声痛哭,看样子就知道没考上;有的流下喜悦的泪水,慌忙回家给家人报喜讯。
沈爸沈妈得知自家孩子都考上时,那激动的样子就别提了,沈爸当时就一拍大腿,招呼沈妈说:“快点,杀只老母鸡给孩子吃,庆祝孩子们考上大学。”
沈大哥谦虚地说:“多亏了妹妹早得了信儿,咱准备足,不然这时候说不定干瞪眼呢。”
沈二哥也凑趣:“就是,多亏了妹妹,平时劝着咱们学习,不然干几年活,早忘光了,报名考试不一定能考好。”
兰欣的嫂子自始至终都是笑眯眯地,她知道要不是靠丈夫和小姑子的帮助,自个这辈子得和土坷垃打交道了,幸好公婆开通,让她也跟着考大学,她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二老。她早就给娘家送了信去,她爸知道她考上大学,就说多亏了亲家,要是自家闺女没嫁过去,肯定在家忙秋收赚工分,哪有时间让闺女复习。陈妈一边感叹闺女嫁了好人家,一边嘱咐闺女,将来有了出息,别忘了拉扯弟弟妹妹。
除了沈家兄妹,村里还有两个知青、一个民办教师考上了。村民们老沈家出了好几个大学生,羡慕有之,嫉妒的更多。兰欣的同班同学也有几个考上了,还有几个亲戚家的孩子,有沈家兄妹给的学习资料,幸运地过了录取分数线。
有的当妈的干错点着自家孩子额头说:“看看人家沈家孩子,怎么就都考上了,一样的考题,你怎么就得分那么低,猪脑子……”
他们那里知道,兰欣是开了金手指重生回来的,有她的提前准备,加上考题不是太难,考大学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哪像其他人,有的得知报名考试的时候都快考试了,根本没时间准备;有的因为参加工作好几年,学过的知识都忘了;有的是因为在学校搞各种批斗和运动,根本没学多少知识,能考上大学才怪呢。
所以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兰三人都是考的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加上题目用功苦读,考个好成绩真不是难事。
接下来就是填饱志愿的事情了,这时候也没什么高校材料让考生参考,考上的人大多是跟亲戚朋友和老师打听那个大学好,什么大学离家近,什么大学不收费……
因为报考志愿的事情,沈家和姜家个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姜家姜学兵的大伯和堂哥说s大是本省最好的大学,是个历史悠久的学校,就在本市,离家近,可以让兰欣考虑一下。兰欣的高中老师说兰欣成绩好,可以报考首都的大学,以后毕业了能分个好工作。沈妈觉得小两口两地分居不像回事,不如去姜学兵所在的部队驻地那里去上大学,这样一家人就团聚了。
兰欣听了大伙的意见,一时间左右为难,她上大学,孩子肯定得带着。儿子这么小,还吃奶,当妈的离远了肯定不放心。要是去丈夫那里,人生地不熟不说,丈夫说不定没时间管她娘俩。兰欣从丈夫的信里看出,他经常忙得昏天黑地,去了说不定两人也是聚少离多。
其实兰欣打心底想去首都上大学,她是知道未来发展趋势的,假如去首都上大学,学校好不说,若是过两年改革开放了,能在那里做生意占个先机,多赚点钱攒点家底,不论是对沈家还是姜家都是好事。最重要的是首都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于一体,学校教育比起别处好很多。兰欣可知道,后世弄个首都户口有多难,首都的孩子高考分数线是全国最低的,这些都是为了下一代考虑。
还有,再过十几年,首都可是寸土寸金。若是早在北京置办下房产,日后就是靠房产收益就能过得很好。
兰欣考虑这些也是为了孩子。姜学兵的工资每月就那几十块,最近几年高不到哪里去。若是只靠他的工资,顶多过个小康,根本不可能富有。姜学兵在部队上,不用考虑他做生意赚钱的事情,这些当然是兰欣来筹谋了。
再说,兰欣还想再要个孩子,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多多赚钱是很有必要的。
兰欣考虑了许多,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首都上大学。虽说不能和丈夫在同一个城市,但对这个家的未来确是好的。兰欣寻思着,在外上学这几年,寒假就回家过团圆年,暑假就带儿子去投靠丈夫,总能想出办法来。
☆、60更新
沈家大哥其实想上军校,后来听兰欣说军校管得严,不能经常跟媳妇见面,才罢了心思。
兰欣毕竟从这个时代经历过一回,她知道最多,就把各种情况跟哥嫂说了说,比如报什么专业,以后有什么好处。
兰欣知道,这一届考上大学的人,再过二三十年,就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做官的人,将来能主政一方,规划着国家的发展;从商的人,将来能开公司办工厂,振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师的人,开课授徒,发展学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时代造就了这一代人,这些人开创了新的未来。
当然,这些她都是打着老师的旗号说的,二哥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兰欣就说是高中老师告诉她这些情况。
兰欣建议大哥上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律系,以后出来在机关单位工作,也算是“铁饭碗”了。二哥就读xx军事院校,渡过金的军人以后军衔好升。嫂子上xx师范大学中文系,将来做个语文老师就很好。虽说现在的人都看不起“臭老九”,可兰欣知道,以后教师的工资、假期,相比其他职业来说,很是不错,正适合居家女人做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