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
作者:
皎皎 更新:2024-05-17 15:28 字数:6169
这样的态度看似平常,但封庆国是何等人精,立刻察觉他问话里的未尽之意:“李老师,你有什么意见吗?”
李泽文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只问:“刚刚一上楼就到了会议室,我想趁这个时间参观一下设计院,方便吗?”
“当然没问题。”搭话的是潘昱民,他刚刚从卫生间归来,温和笑着道,“我来带路吧。”
他虽然不知道李泽文在集团内的身份到底如何,但看着封庆国对他的客气模样,也明白自己应该拿出什么态度了。
这么短的时间当然无法全部参观整个建筑设计院,但是参观一所的时间是足够了——毕竟一所占据了这一层楼。建筑设计院大楼内部的内部隔断基本上是以巨幅玻璃为主,一行人等在潘昱民的带领下,每个办公室参观过去。
会议室的隔壁是本层的核心——一个大概有三五百平方米的工作大厅,五米挑空的大厅里坐了纳了约莫七八十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办公空间。此时办公室的建筑师们正伏案忙碌,每个人的工位都很宽敞,两米宽的大桌子,桌上或多或少放着绿植,还放着两台显示器,有人正伏案画图,看上去每个人都很忙碌,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建筑事业很是红火——至少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内非常红火。
“我们一所有建筑师三十八人,架构师五十二人,其中一半以上是一级建筑师……”潘昱民用翔实的数据展现了事务所的硬实力。
办公室旁是一个展示区,放着设计院若干年来的代表性设计。
“这个模型是火车北站,这个模型……”一行人边走边说,最后在角落的办公室停下来,潘昱民笑着推开门,“这里是我的办公室了。”
一行人最后到达了潘昱民的办公室外,作为一部的总建筑师,潘昱民有一间面积挺大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和郗羽想象中的那种老板办公室不太一样——这里没有特别高大上的家具,也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物品,反而更接近她在mit里看到的教授办公室——靠墙的书架,堆放了密密麻麻的书,墙上挂着若干地图,办公室里还附带着一间小会议室,会议室的桌子上正摊开摆放着若干张以上的图纸,旁边是一面棕色的立柜,整整齐齐放着许多书。除此外,房间里几乎没有和老板私人的信息,也没什么照片。
第68章
休息时间之后,众人又回到了会议室。会议随后也进入了提问环节,分公司的众人也整理好了思路,针对设计院的方案提出了许多意见,从停车场的设计到三通一平各种细节问得十分详细。省院的建筑师们的实力当然很强大,他们竞标过上百个项目,对甲方的可能提出的问题当然有准备,有条不紊得进行了回答。会议室的气氛总体而言,非常和谐。
然后郗羽看到李泽文阖上了手中的资料册——这是会议正式召开前周翼才拿给他看的——他抬了抬手,表示自己要提问。
李泽文道:“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潘所,那就节能环保在设计方案中是如何体现的。”
“当然,”潘昱民自信道,“我们的设计方案绝对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这点我看到了,但国家要求仅仅是最低标准。物流园区是能耗大户,我方给出的资料显示,园区的年耗电量峰值将超过一千万千瓦时,”李泽文说,“但在你们的建筑施工方案里,我没有看到详细的节能内容。”
“我方有考虑到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可能性,也有预留接口。”潘昱民似乎没想到他提出这个,一愣之后很快以最快的速度回答。
“仅仅是这两点的话,那太少也不成体系,”李泽文丝毫不留情面,“我知道,国外的同类型设计,最优秀的节能环保设计能节约能耗达50%以上。”
“你的意思我明白,但还有个经济账。节能环保是件成本相当高昂的事情,初始投入会很高。”潘昱民在建筑这一行干了三十年,不可能对环保建筑没有了解,他以一种对“外行人科普”的语气道,“修一栋普通大楼造价一亿,如果给这栋大楼增加节能环保,成本可能会直接翻番,变成两亿——这和预算不符。”
“算经济账是对的,但要算未来的经济账,”李泽文小幅度地摇了摇头,那是明确的不赞许态度,“有三点。第一,在未来的几年内,能源会涨价,而且越来越贵;第二,新材料并不如你想的那么贵;第三,如果能做成为节能示范项目,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贴。就算成本增加,如果在之后的十五年里可以省出来,依然是划算的。”
李泽文冷静的几句话之后,会议室的气氛越来越凝重,之前还算轻松的氛围一扫而光,华耀分公司的这方的人眉头已经皱起来了,似乎有些困惑为什么这位“中央来人”要忽然发难;设计院的建筑师们则惊异地互相看着,坐在角落里的几名建筑师露出不忿的神色,还以极小的声音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郗羽和他们不熟,但似乎也能感觉到省院部分人恐怕觉得李泽文是来“砸场子”的——甲方对乙方提出修改意见很正常,但像李泽文这样,直接对整个设计方案表示不满意的情况,极少。
“早上来省院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设计院的这栋大楼,”李泽文语气一顿,说话间略微抬了抬下颚,“外观美观内部舒适,但我推测,这栋大楼的能耗恐怕相当高。当然,对贵院来说,一栋好看的、富有设计感的大楼比较重要。但对物流园区而言,外观如何完全不重要,实用才是第一位的。”
李泽文压根没演示自己话里的质疑感,此刻更是直接对建筑师们的水平提出了质疑。这些建筑师们恐怕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果然,一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年轻女建筑师露出了不甘心的表情,举手提问:“你刚刚提到有的建筑设计能耗降低50%以上,你能给出一个参考例子吗?我们也研究了很多物流园区,没有发现你说的这样高效的建筑。”
李泽文反问:“你们见过大型的超算中心吗?”
所有人都被这个问题问得一愣神,但能在省院工作的建筑师的求知心是有的,女建筑师试探着问:“你说的是放超级计算机的大楼?”
“不是大楼,是建筑。”
“呃……”女建筑师气息微弱了些,小声道,“还真没见过……一般人也没机会到这些地方。”
李泽文对她略一颔首,报菜名一样念出国内两处新修的超算中心:“你们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超算中心的建筑和冷链物流的建筑非常相似,要求几乎一致,节能、环保、洁净。”
郗羽盯着李泽文的背影,只觉得自己一瞬间被说服了。她可能是全会议室里出入过超算中心次数最多的人——李泽文是否去过超算中心她不知道——她在美国时去过两处超算中心,两个超算机房的总体特点就是墙壁很厚,有一处更是直接埋在地下。她当时以为这是为了数据安全着想,现在想来,这固然也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恐怕也是为了隔热降低能耗。
但在李泽文说出这个可能性之前,她完全没想到超算中心和冷链物流园区的相似性,此时经自家教授提点,她发自内心的表示赞同,不由得暗暗点头。
潘昱民到底是总工程师,见多识广,这几十年前也见多了甲方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他很快镇定下来,记下李泽文的建议,从容笑道:“我明白了。我们在考察后会再对方案进行改进。”
分公司也做出了表态,封庆国立刻补充道:“我们下来会再继续沟通。”
李泽文对诸人露出一个礼貌的笑容,似乎是为了弥补他刚刚那不客气的态度:“当然,我是外行,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具体采用什么设计方案自然由项目组决定。”
那之后李泽文没再说话,华耀项目组的人又不痛不痒地问了几个问题——在李泽文的针对性问题之后,其他人的问题比起来都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今天上午这次交流会也算开完了。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省院这边本来还安排了一顿便饭,华耀项目组也例行公事地进行了回避,拒绝了这顿饭,一行人乘车离开了省院,回到了华耀的分公司,直接去了食堂。分公司这边原计划请“中央来人”去外吃饭,在周翼的“简单快捷”的要求下,直接去了食堂。分公司的食堂做得还不错,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
一群人坐在食堂的小包间里,边吃边聊。封庆国且笑且叹:“李老师,你提出之前,我们也没想到深入地想过节能环保的问题。国内的建筑设计方案,这方面的考虑确实比较弱,我们这次也学习到了。”
李泽文摇了摇头,现在的他显得特别谦逊:“我是顾问,也是外行,对建筑规划也并不了解,只能给出建议。实际上,追求节能和环保的确会造成成本上升,是否采纳还是要看预算是否合适,经济账也要算一下。”
封庆国极客气地问:“那你的意思呢?”
“如果不超过预算的30%,我觉得可以考虑。”李泽文道。
“这也是一大笔钱了,总公司未必会批准。”
李泽文不置可否,只道:“华耀这样的集团,应该有一些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封国庆连连点头:“这点我们有注意。”
周翼笑道:“你提问的时候,我觉得省院那边是吓了一跳的,他们应该没想到。”
“他们的确是很专业的设计师,园区的整体规划做得相当好,细节考虑得非常周详,对成本的控制也很到位,按照现有的方案当然也不会出现问题,除了更耗能一些,”李泽文说,“但省院的问题也很明显。他们和大部分国企一样,创新性和进取心不太足,墨守陈规,对新知识和未来趋势不够了解。”
封庆国叹了口气:“是啊,这就是老国企的一个问题。但拿给其他建筑设计院设计,方案很可能比现在这个还差。我和潘所打过多次交道了,他做事让人放心。”
李泽文看他:“封总,你和潘所很熟悉?”
“我才到华耀工作的时候就认识他了,足足十几年了,”封庆国说,“他做事非常认真。一般来说,做到总工的人,每天早九晚五不知道多规律,有什么项目,给下面的建筑师一个概念就全给扔给他们,充其量最后过目一下。他不一样,每个环节都要过问,还要出图的。”
“怎么,他亲自还画图吗?”周翼也没想到。
“是啊,今天我们看的最大的那张效果图,就是出自他手里,”封庆国说,“只要是他的项目,开工后他会尽量每周到施工现场,爬上爬下亲自检查,他年纪也不小了。在这样的领导带动下,一所的专业水平相当不错。”
李泽文说:“我看资料的时候,说潘所长是一级结构师、一级建筑师,对规划也颇有研究。”
“是的,业内还有一个段子,说他就是‘什么都能做’,”封庆国回答:“又能做设计又能计算。有一次,他设计了个挺复杂的建筑,就是现在市中心那个金融楼,下面的一群结构工程师说结构难度太高,算不出来,他把下面人骂了一顿,自己花了几天就算出来了。”
“结构师需要极其深厚的数学力学功底,”李泽文说,“依照常理,年轻人的计算能力应该更高才对,他们的知识应该更丰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快,使用软件也更熟练。”
“有利有弊。很多年轻人就是太依靠软件了,知识不扎实,基础力学都没学好,”封庆国说,“潘所对手下的工程师要求挺高,进设计院后还要再次上课培训。”
李泽文道:“那他岂不是天天加班?”
“算是吧,加班怎么都是常态了。”
在有意的引导下,封庆国滔滔不绝说起和潘昱民有关的八卦,还提到了十几年前潘越坠楼事件——大约这也是出于封庆国的私心,他和潘昱民关系不错,因此也希望“中央来人”对这次项目的总工留下一个好印象。在封庆国的叙述中,儿子去世后,潘昱民受打击很大,但他的责任心促使他再次振作起来,回到工作岗位上。
周翼问:“他年龄也不小了,也没必要这么拼吧?太着急事业的话,这样就不太照顾家里了。”
“他老婆很贤惠,把家庭照顾得很好,所以没后顾之忧。”
“原来如此。”
说到底,这不过是顿工作餐,一行人边吃边聊,闲聊时间也结束了。
封庆国本来还想邀请李泽文参观一下华耀,被他以“我还有事”为由拒绝了,而周翼则代表李泽文留了下来,就这个项目和分公司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第69章
郗羽之前完全没什么发言的机会,和李泽文坐到车内,她才发表了感想:“教授,我以为今天只是去见一见潘越的父亲,没想到你还在会上提出问题……”
李泽文在导航里输入了地址,把车开出车库:“我对这个项目并不了解,今早才拿到项目资料,原本没有提问的计划。”
“可是你还是提问了。”
“因为设计上的确存在问题,并借此看一看潘昱民对质疑的反应。”
郗羽一点都不奇怪——李大教授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个目的。如果是这样,那他也太失败了。
“教授,那你看出什么问题了?”
李泽文道:“大体上可以认为,他做的事情符合他的身份。”
郗羽思索了一分钟李泽文的话,无奈地提出问题:“这句话什么意思?”
李泽文说:“你看到了他的办公室,有什么感想?”
郗羽拿出手机翻了翻照片——这是参观设计院的时候,李泽文叫她照的——如果拿来做比较的话,照片的这间办公室宛如小学生作文一样毫无亮点。
她述说着对办公室的感受,“和我在美国看到的教授办公室区别很大。他的办公室没有照片,靠墙的书架上除了书别无他物,墙壁上没有悬挂各种充当装饰的画作,整个房间除了办公物品别无他物,甚至连个奖状奖杯都没有……总体而言,他的办公室看不到他自己,彻底的公事公办。不过,这是我的一己之见,我没看到过几个领导的办公室。”
“有进步。”李泽文略略颔首。
“因为我是带着问题去看的,”得到了表扬,郗羽精神有点振奋,“我知道你不会无缘无故参观他的办公室。”
李泽文“呵”一记轻笑:“这间办公室和你当年对他的印象相比,有变化吗?”
“是一致的。”郗羽说,“当年潘越的妈妈发脾气的时候,他显得冷静理智。现在面对你的质疑时,他的态度很……怎么说呢,‘恰好到处’吧,特别稳地回答了你的疑问。”
在郗羽看来,潘昱民的态度是比较难得的。作为总工程师,他算一方权威了,不能说他们刚愎自用,但身为权威,数十年的成功经历会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信心,若是换了别人,从一个比自己小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或许还是个外行)嘴里听到否定全套自己设计方案的话,估计态度很难这么镇定,就算对方是甲方也一样。以郗羽在mit遇到的许多五六十岁的老教授为例,他们可没那么好脾气,怼起人来厉害得很。
“……不过,这或许是因为你的提问很专业,建议也很恰当,他的态度才这样平和吧……”
李泽文道:“和我关系不大。当了十几年总工程师的人,职场上的应对水平不会差。”
“也是。话说回来,教授,我好歹也去过几处超算中心,但完全没想到超级计算机和冷链物流仓库的关系,”郗羽想了想,又道,“难怪你爸爸让你当公司顾问了。”
李泽文眉梢一挑,“我什么时候告诉你是我父亲让我当顾问这件事?”
“啊?不是吗?”郗羽仔细想了想,李泽文好像真的没提过这一点,“……我就下意识这么觉得……”
李泽文却没放过她:“你为什么会这样‘下意识觉得’?”
“呃,”郗羽理了理自己的思绪,慢慢道,“我是觉得,你在美国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很繁忙了,国内的职务和担子也很重,就算是暑假也忙着京大的政策学院的事情。而你给我的感觉,似乎不太想当这个顾问,如果不是因为你亲人的要求,我觉得你可能不会给自己找这些麻烦的事情做。”
“你说得没错。”李泽文在红绿灯面前停了车,侧目看了一眼郗羽,嘴角上弯露出一个很少见的微妙的笑容,“这个顾问的确是因为我父亲的要求。”
“那说明我没猜错……”郗羽小声说。其实她很少这样揣测别人,这番话说着也没太多自信。
李泽文微笑着收回落在她身上的目光,启动汽车:“相比以前,你进步不小,已经能够下意识地根据已知的信息分析别人了——只是不知道这份好奇是否只是针对我。”
郗羽问:“……这是在表扬我吗?”
“那你期待我的表扬吗?”李泽文反问。
“……”
这个人真是太喜欢用问句来回答问句了。
她默默转开了话题:“对了,教授,我昨天给赵蔚打了电话,谈到程茵失忆的事情。”
李泽文点头:“她的意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