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作者:无言不信      更新:2024-05-17 16:25      字数:1867
  罗幼度看着手上的奏章,又看了看赵普盖的相印,忍不住骂了一句:这个蠢货!
  他查了一下奏章的署名,却是都官郎中赵逢。
  原来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使大明宫中的史馆遭焚,令得唐武宗以后的官方史料大多都散失。
  同时张议潮的后人建立西汉金山国行为等同反贼,曹家又篡夺了张家的权势,对于张家自然没有什么好话,以至于张议朝归唐这样的英雄事迹给彻底埋没了。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张议潮的事迹,更不知道归义军的由来。
  张议潮的事迹还是在宋仁宗年间,欧阳修修史的时候,从寥寥数笔的零星记载中找出来,加以补全的,即便如此,张议潮也未能立传。
  赵普的才略跟文化水平不成正比,他压根就不知道有张议潮这个人物,所以理所当然的同意了废除归义军的决定。
  第一百六十七章 状元、探花
  汴京归云酒肆,客流满座,说书人抑扬顿挫地说着故事,引得了满堂喝彩。
  随着生活的富足,到酒肆茶楼听书已经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习惯。
  二楼隔间。
  “圣功兄!”
  “秉阳兄!”
  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高举着酒杯,神采飞扬。
  这两人可不一般。
  左边青年叫吕蒙正正是今科状元,右边的青年叫温仲舒,乃是今科探花,都是名动京畿的好人物。
  两人年纪相同,又是同科三鼎甲的成员,一见如故,关系极为密切。
  吕蒙正少年孤苦,二十六七的年纪,一脸老成。
  温仲舒面貌略显生嫩,却也没有什么出彩之处,所谓探花郎以容貌论,温仲舒凭借自身的相貌,为此谣言正名。
  两人皆是进士及第,能够直接入朝任职。
  吕蒙正官拜将作监丞,而温仲舒担任大理寺的评事。
  在职期间两人皆有不俗表现,尤其是温仲舒为人圆滑,敏于应务,为人处世刚柔相济,获得了极高的好评。
  此番归义军归附,自然需要朝廷的官员接管军政事务。
  温仲舒因在大理寺表现出众,得到了此番外调的机会。
  吕蒙正此番宴请温仲舒,也是为他饯行。
  一朝天子一朝臣,大虞罗天子的喜好性格这些年早已给庙堂上的上下官员揣摩的差不多了。
  换作以往,去边境的苦寒之地为官,那都属于贬罚。
  历史上诸多官员外调一个贫苦偏僻的地方都跟死了爹娘一样,不愿上任。为了避免客死异乡,各种奔波打点,只求能够换一个离京师近一些,或者富庶一点的地方当官。
  但大虞朝廷却不一样,在罗天子的眼中,于繁华之处任官,干得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值得吹嘘。同理搞砸了,那就翻不得身了,连锦上添花都做不好,还指望干大事?
  相反在边陲之地干出了成绩,那就是拥有大能耐大本事之人,升迁的速度远胜在富庶之地为官,甚至超过在京熬资历的京官。
  现今庙堂上的几个关键岗位都是陇右、幽州、太原、岭南这些地方磨炼过的能吏。
  其中以宋雄为最,吕瑞、李昉次之。
  风气如此,大虞朝廷上下官员对于外调边陲任职并不排斥,反而觉得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这意味着朝廷看好你的潜力,朝廷有心培养历练的意思。
  故而温仲舒此去万里之外的沙州为官,并不反感,而是有意气风发的姿态。
  吕蒙正也为自己的知己好友有这个机会感到高兴,高举着酒杯说道:“秉阳兄此去沙州任职,途经凉州时,可为兄带一封信给张齐贤张参军。”
  温仲舒大喜道:“弟久闻张师亮弃文从武,投身边陲,能得圣功兄引荐,那是再好没有了。”
  他如何听不出来吕蒙正这是在给他介绍人脉?
  两人共饮了几杯,耳中却听大厅里传来了说书人的声音:“话说张议潮出身沙州豪族,少有大志。大中二年,他乘吐蕃内乱之机,率众驱逐沙州的吐蕃镇将,遣使向唐廷告捷……”
  温仲舒细听片刻,想起昨日罗幼度还特地召见自己,让自己在沙州收集张议潮的真实事迹,以填补史料空缺,为其立传,感慨地说了一句:“陛下真乃千古圣君。”
  吕蒙正也知温仲舒指的是什么,关于废除归义军之事,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在此事之前,吕蒙正还真不知道张议潮的具体事迹,直到罗幼度为归义军正名,方才知道在唐末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沙州敦煌居然出了一个如此了得的英雄人物。以一己之力,在无朝廷的帮助下,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之地,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不孝之人乃张承奉,乃曹延禄,非归义军,更非张议潮。张议潮生于沦陷,却心系家国天下,面对践踏国土的凶悍强敌,傲然的亮剑,光复河西十一州,乃盖世之英雄。朕夙来敬重英雄,断然不可埋没。”
  罗幼度身为皇帝,能为前朝的英雄好汉正名,自然不会亏待今朝的功臣。
  温仲舒看着对自己推心置腹的同窗好友,说道:“圣功兄,听弟一句劝,你我生于今世,是最大的幸事,亦是最大的不幸。进能成青史伟业,退则籍籍无名,聊此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