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
作者:狴犴      更新:2024-05-18 17:01      字数:4913
  不过,有得必有失,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惯这位风头强劲的后辈,随着霍恩名气的提高,喜欢她的人和不喜欢的她的人,都以常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增加。
  不少公众人物就曾公开站出来批评“塔玛拉·霍恩导演的偶像效益大于她作品的实际价值”。
  不过也有人反驳这番话,“是不是偶像效益结论太早,不过‘有’总比什么都没有来得好”。
  霍恩先生非常担心过早成名会对长女未来事业产生影响,随着苔米名气的剧增,大家对她作品的期待似乎也越来越大,创作者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保持充沛的创作*,是人就会有低潮期,霍恩先生无比担心,当未来某一个时刻,苔米无法拍出让人满意的电影,或者她的某一部电影并未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时,那些如潮的赞美声会瞬间化为利剑,那些曾捧着苔米的人,会第一时间跳出来指责她。
  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家伙,霍恩先生见到过太多太多,不少大众意义上的“天才”就是因为一次失手而千夫所指,霍恩先生不希望未来自己的女儿会成为影评人“口伐笔诛”的对象。
  不过这一切,霍恩先生都没有对长女提起,因为孩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干预太多反而适得其反,霍恩先生只能自己悄悄着急。
  ————
  苔米新电影《拥抱》讲了一个因为意外失去双臂的男孩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故事。
  通过全欧洲海选选出的男孩克罗夫·杜弗洛将在电影中扮演剧本的主人公乔治,乔治在十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自此,他成为了同龄人中的怪物或是可怜虫,他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或是同情或是怜悯又或是厌恶。
  这一切都不是乔治想要的,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别人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不是恶意的嘲讽攻击,也不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乔治无时无刻不再希望有一个机会出现在他面前,让别人正视他,可每每,因为没有胳膊,总是为别人找麻烦。
  他希望有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堂堂正正告诉身边所有人,他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别人区别对待,他是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苔米讲述故事的风格,一贯是主线为主,支线只是微不足道的辅助。
  但是因为《拥抱》剧本雏形诞生于苔米刚刚迈入青春期的少女时代,那个时候她本人的风格还没有这么鲜明,所以《拥抱》属于属于苔米的个人风格并没有那么明显。
  故事的支线剧情也非常丰富。
  围绕着乔治,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第一个是艾曼纽·贝阿特饰演的母亲托尼太太,第二个是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主人公暗恋的钢琴女孩,第三个是文森特·佩雷斯饰演的父亲,第四个则是埃德瓦·贝耶饰演的托尼太太的追求者,第五个则是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演的老师。
  这些人物又组成了支线故事,诠释者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除了上一部执导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苔米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作品有这样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是苔米除了处女作《牧羊人》外,唯一一部没有任何暴力血腥画面的影片,它的剧情甚至比《牧羊人》更温暖,更向上,也更积极。
  所以,任何一位看过剧本的人,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太不塔玛拉·霍恩了!”
  ————
  文森特·佩雷斯曾与苔米有过短暂的合作经验——他在苔米的短片《婚姻的秘密》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都是初次与苔米合作。
  这也让媒体和影迷产生了,“塔玛拉·霍恩导演不喜欢重复用一个演员”的感觉。
  就连雷蒙德也不明白,很多角色,明明可以选之前合作过的演员,为什么还要重新选角,要知道合作过的演员之前有过经验,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会轻松很多,而选择从未合作的演员,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
  但是苔米却有自己的理论,她的电影只有最适合的,没有差不多的。
  她选演员绝对因素就是最合适,哪怕这个演员本身的一些言谈举止她不喜欢,只要不影响拍摄,她便会容忍,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为了电影,若是这个演员不合作,不听话,不能达到苔米的要求,那么无论她多么适合这个角色,苔米也会选择换人,因为她的剧组,不需要第二种声音。
  塔玛拉·霍恩的剧组,不是第一次传出“导演要求太高,演员压力山大”的说法。
  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热映期间,在意大利为电影宣传的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就曾半真半假地说,“若不是我签了合同,导演也签了合同,否则她进入剧组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换掉我。”
  与之呼应的就是《太阳报》曾爆出霍恩不满“哈5”演员演技差的新闻。
  正是因为,导演是出了名的高标准。
  在正式进组之前,出演该片的演员经纪人或是他们所在的经纪公司都三令五申的强调霍恩导演的规矩。
  即使是斯嘉丽·约翰逊这样的好莱坞当红女星,也难免被经纪人耳提面命一番:
  “霍恩是一个非常不喜欢用外籍演员的导演,这一次她主动向你发出邀请我们都非常惊讶,虽然你在剧组呆的时间不多,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这一次合作圆满一些,塔玛拉·霍恩在导演圈里人缘不错,出演过她电影的演员无一例外,都走上了事业的新巅峰,戏份怎么样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口碑。”
  ☆、第100章 可怜的斯嘉丽·约翰逊
  苔米的剧本中,主人公乔治的性格内向敏感但却又坚韧不拔,而他的扮演者克罗夫·杜弗洛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他擅长交际,热爱运动,有许多许多朋友,在电影正式开机一周前,克罗夫·杜弗洛甚至主动联系苔米,希望苔米能帮忙要到蕾蒂西亚·卡斯塔的签名照,因为那是他的女神,克罗夫·杜弗洛说他有一帮朋友也非常喜欢卡斯塔,有了卡斯塔的签名照,他可以拿回去炫耀。
  如此开朗的性格,让苔米曾一度担心克罗夫无法驾驭这样性格的角色。
  不过正式开机后,苔米发现她错了。
  克罗夫虽然在最初几天的拍摄时,在镜头前表现的相当不自然,眼珠总是情不自禁瞄向摄像头,不过他表现出来的,确确实实是一个内向而又敏感的人。
  这让苔米非常惊讶,不过在接下来深入了解中,苔米才发现,克罗夫的性格具有一定的两面性,他虽然看上去非常开朗,但他私下又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会担心他白天在镜头前表现的不够好,也很担心麻烦其他人,能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要自己做,若是陌生的人主动帮忙,同性别的人他会非常感激,但是若那个人是异性,而且很漂亮,克罗夫会羞涩不自然。
  “杜弗洛太可惜了,他很有表演天赋,人也很帅气,只是……”
  被苔米调过来担任助手的蕾贝卡·斯洛托维斯基在连续数天的拍摄后,看到已经可以在镜头前游刃有余表演的克罗夫·杜弗洛,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的演技还很青涩,有时候常常因为表演不到位而被导演ng,但是蕾贝卡见过许多表演专业的学生,科班出身,经过学校专业训练的他们在镜头前,很多人表现的都不如没有上过一天表演课的克罗夫·杜弗洛。
  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个好苗子,竟然没有双臂。
  这也注定无论克罗夫·杜弗洛有多么出色,至少在演员这条道路上,他无法走的更远,哪怕他遇到的是塔玛拉·霍恩这样的大导演。
  上帝真是太残酷了。
  “收起你的感慨,斯洛托维斯基,这孩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他不需要靠着别人的同情生活。”苔米看着镜头,懒洋洋地说道。
  蕾贝卡·斯洛托维斯基虽然年龄比苔米大一些,但是她暂且还没办法做到像苔米这般理智,于是年轻的助手撇撇嘴,“你可真是铁石心肠。”
  苔米挑挑眉毛,没有反驳。
  ————
  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有三部电影给苔米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执导的电影《红磨坊》,奥地利电影大师迈克尔·哈内克执导的《钢琴教师》,以及美国科恩兄弟出品的影片《缺席的人》。
  科恩兄弟《缺席的人》中,年轻的,甚至只可以称为女孩的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了名叫贝蒂的钢琴少女。
  在贝多芬的钢琴曲中,苔米记住了这部电影,也记住了少女贝蒂。
  电影进行选角时,苔米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那个笑容明媚的少女,她要找到这个演员。
  比较不凑巧的是,因为记忆有些模糊,苔米并不是很清楚饰演少女贝蒂的演员就是她认识的斯嘉丽·约翰逊,她是现翻《缺席的人》这部电影演员表时才知道,贝蒂少女就在自己身边。
  她只是长大了。
  于是,一贯喜欢启用法国本土演员的苔米,放弃了本土演员,选择了来自美国的斯嘉丽·约翰逊。
  无论是斯嘉丽·约翰逊本人还是她的经纪人,都不曾想到,多年前一部电影,让她击败了众多法国演员,得到了与当下炙手可热新生代导演,塔玛拉·霍恩合作机会。
  在新片《拥抱》中,斯嘉丽依然要饰演一个弹钢琴的女孩,而且她弹得钢琴曲之一,就是《缺席的人》中出现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这也是苔米对电影《缺席的人》的一种致敬行为。
  一直以来,塔玛拉·霍恩都是斯嘉丽·约翰逊最想合作的导演之一,即使在美国,她也毫不掩饰对霍恩的喜爱,至少在两次采访中,斯嘉丽·约翰逊提到过塔玛拉·霍恩以及她的电影,约翰逊对霍恩的喜爱不言而喻。
  在还没有拿到完整剧本时,因为导演在电话中提到,她要扮演的是一位会弹钢琴的女孩,于是斯嘉丽·约翰逊专门找了一位钢琴老师练习钢琴。
  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得知这一情况后,在摄影棚,一贯不苟言笑的霍恩导演,甚至破天荒上扬了一下嘴角,并在很多人面前对斯嘉丽·约翰逊说,“干得不错。”
  《拥抱》剧组的演员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和霍恩合作,但幕后班底却是一群与导演有过多次合作经验的人,在导演表扬完约翰逊后,许多人纷纷吹响了口哨。
  不明真相的片场演员一头雾水,不过他们几天后就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激动。
  因为导演夸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
  虽然千里迢迢从北美到欧洲,事实上,斯嘉丽·约翰逊的戏份只用一周时间就拍摄完毕。
  拍摄时间短,但是并不代表她所饰演的角色戏份少。
  斯嘉丽饰演的钢琴女孩米娅,是主人公男孩迈向男人重要转变的推动力。
  在苔米的剧本中,米娅这个角色每次出场,超过半数都在钢琴教室弹钢琴,而她所弹的曲目的转变,也暗喻着主人公乔治心理蜕变的过程。
  这个角色本身,与故事的主人公并没有直接对手戏。
  乔治对米娅的喜欢,完完全全是暗恋。
  直到剧本故事结束,乔治也没有鼓起勇气对心爱的女孩表达爱慕之情。
  至于女孩知不知道有一个失去双臂的爱慕者,苔米在剧本中则完全没有说明。
  一直弹琴,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表演难度。
  事实上并非如此。
  苔米希望斯嘉丽弹琴时,可以注入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弹钢琴而弹。
  她曾用了两天时间,专门从各个角度拍摄斯嘉丽弹钢琴的动作神态,在这一时间内,斯嘉丽是不能停下来的,苔米拍到什么时候,她要弹到什么时候。
  为了追求美感,斯嘉丽中途不知道补了多少次妆,也不记得弹了多少遍《月光奏鸣曲》,她的旁边甚至有专业的钢琴老师,指导斯嘉丽,一个音都不能弹错。
  导演的要求是,专业人士看到斯嘉丽·约翰逊的动作,即使影片处于无声状态,根据她的动作,能够完整无错的拷贝出斯嘉丽在电影中弹奏的钢琴曲。
  这种绝对严谨,让斯嘉丽吃尽了苦头,一周时间下来,她的胳膊酸疼,离开剧组时,连抬手都觉得很疼。
  斯嘉丽上飞机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送机的苔米说,“短时间之内真的不想再看到你。”
  ————
  因为角色出场次数多少不同,戏份不同,表演难易程度不同,演员在剧组待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同样是女配角,斯嘉丽·约翰逊的戏份一周就搞定,艾曼纽·贝阿特却要在剧组里呆上将近一个月。
  为了节约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艾曼纽·贝阿特和文森特·佩雷斯几位演员是在斯嘉丽·约翰逊即将离开剧组的前一天才到的剧组。
  毕竟那一周集中在拍斯嘉丽的戏份,剧组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开支,拥有多年独立制片人经验的塔玛拉·霍恩导演,不容许一欧元的浪费。
  ☆、第101章 《拥抱》开机中
  法国很多演员争着上塔玛拉·霍恩的电影,除了导演自身名气大,作品过硬,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霍恩的电影拍摄周期短,制作速度快,上映时间早。
  影院方面似乎对霍恩有谜一样的信心,电影还未开机,就定下了上映的档期,和一些捞不到排片的电影相比,这些演员永远都不用担心,他们出演的霍恩的电影卖不出去。
  因为航班延误,文森特·佩雷斯比艾曼纽·贝阿特入剧组的时间晚了三个小时。
  这是文森特·佩雷斯与艾曼纽·贝阿特首次合作,他私下向苔米坦言,能和贝阿特饰演对手戏,让他感觉十分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