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组建新军
作者:
战国萧烟 更新:2024-05-19 00:24 字数:3294
汤鷽负责的物资采购顺利开展,采购文书印制出来几千份,快马分送各州各府,闻风而动的临安商人,一批批赶来狭小的回易督造处,开始跟汤鷽等人接触。
回易督造处采购的商品价格比零售价也低不了多少,各类私人作坊的丝绸织品,每匹收购价只比零售价低六百文左右,而各类瓷器制品,收购价格也不会太低,犹豫数量不限,大宗收购,各类私窑日夜赶工,只要瓷器烧制出来,全都有利可图。而茶叶则是以零售价的价格收购,附近茶厂的老板蜂拥而至。
其实三百万贯全部用来收购物资,也收购不了多少商品,但这回易是朝廷在做,几大官窑每年生产瓷器无数,这些东西是不用直接花钱的,瓷器烧制好就可以凭借朝廷的文书拉走。同样的,官营织锦院出产的丝绸布匹也不用花钱,每年出产几百万匹,调拨一两百万匹做回易,也完全没有问题,还有府库每年从全国各地收取的绢税布税上百万匹,少赏赐一些,全都可以用来做回易。
不需要花钱收购的物资,自有黄大人去协调处理。
到后来,登门回易督造处的商人越来越多,汤鷽和老账房先生们又提出了另一种采购方案,即如果推迟支付采购款两年,两年之后支付双倍。此方案一出,大户非常高兴,他们有钱,根本不缺这点现钱,两年就能多赚一倍,何乐而不为?
当汤鷽把这采购方案告诉黄大人之后,他本来是有犹豫的,但汤鷽告诉他,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实在太庞大,全部装货物,丝绸布匹能装一千万匹以上,官营纺织厂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要是船装不满,出海一趟实在太浪费,另外出一趟远海,所有物资的利润应当都在十倍以上,先免费把私人厂商的货物收过来,赚了钱多给他们一成,回易船队也能剩下九成利润。
黄大人对两千料大船能装多少东西,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五十艘能装多少更不知道。当初他得到的信息不够准确,跟赵构随口一说,两人就定下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回易船队,而预算只有三百万贯,看似很多,其实完全用来采购物资,根本就不够,能装满十艘船就不错了,再加上不付钱的官营物资,也装不满三十船。
赵构给他的任务就是赚钱,至于怎么赚钱,赵构不管,他当然也不需要亲自过问,只要能赚回钱来就行,所以他同意了汤鷽的两年后双倍支付方案。
为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扯皮麻烦,所有两年期支付采购协议,全是批量印制,支付时间统一在船队出海两年之后,填写时一式三份。这种支付方案仅限采购款在十万贯以上的大户,小户没有这样的权力。限制条件一出,在中小厂商中又是一场震动,有些商家铤而走险,私下联合,物资集聚挂在一家名下,由那一家出面去谈,这种事情回易督造处不管,它只认签字签章的那家,以后付款也是这一家,至于他们私下怎么掰扯,那是他们的事情。
杨丛义经过一个多月等待之后,等来了黄大人。
一进房间,还没落座,黄大人就笑道:“杨副使,新军有望了。”
杨丛义听的消息,当即惊问道:“当真?”这可是个好消息,等了这么久,终于有消息了。
黄大人道:“组建新军护卫远洋船队的方略朝廷已经同意,不日朝廷就会下旨组建宣威军,编制五千人,暂驻明州昌国县,宣威军建成,便随船队南下出海。不过建军费用朝廷不会再额外支出,需得回易督造处自己想办法。”
杨丛义眉头微皱,问道:“大人,只给编制怕是不够吧,要招募组建五千人的军队,花费可不会少,朝廷一文钱不给,回易督造处哪有这么多钱?”
黄大人道:“你们想想办法,朝廷也很缺钱,不然也不会出海回易,就是调拨三百万回易本钱,户部都还不痛快,建宣威军真是没钱了。关于兵士招募的问题,枢密院有承诺,宣威军可以去地方各军随意招募军士,只有一条,不得招募副将及以上人员。”
杨丛义叹气,也只好如此,能同意组建新军就不错了,再要钱,可能直接就不同意组建。便道:“好,我们自己想想办法。”
黄大人又道:“建军之事你早做准备,等宣威军建成,到时候再给谋一个军职。”
杨丛义谢道:“大人费心了,若宣威军能建成,出海远洋,必然是一大助力,回易的安全当有保障。”
黄大人道:“组建新军,你还需要什么?我能办好的,都给你办到。”
杨丛义想了想道:“要组建新军,至少需要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将官,大人能不能想办法调一个来,没有将官这新军建起来怕也没有战斗力。军职不要太高,副将、正将都行,最好是读过书的。”
黄大人考虑了一下,点头道:“好,我想办法。”
组建新军,饭要吃,军饷要发,没钱怕是一个军士都招不来,朝廷不给钱,只能找汤鷽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从物资采购的费用里调拨一些出来。
三百万贯回易督造费用,造船要花七万五千贯,各类人员招募要花钱,薪俸也不少,海上生活费用也是一大笔钱,真正用来采购物资的钱估计不到两百五十万贯,这些钱真买不了多少东西。
杨丛义找到汤鷽,把要组建新军的事情跟他一说,汤鷽也是眉头直皱,五千人的编制,不说军资采购、营房建造,单说生活费用和饷钱,每人每月一贯钱是要花的吧,一个月就是五千贯,从建军到出海还有六七个月,可是要花不少钱的。
幸好物资采购实际支付的钱财并不多,还能先调支一部分,两人也商量了一下,要是实在没有办法,那也只能少采购一些商品物资,毕竟船队出海还要留一些现钱,支付船员的薪俸和饷钱。最终决定先从物资采购预算里面调拨五万贯钱用于建军。
有了钱,杨丛义信心便足了起来,宣威军建成有望。
三天后,黄大人带来了建军诏命,还有枢密院和兵部的建军文书,一同来的还有一个人。
那人年纪不是很大,眼神坚毅,步伐沉稳,杨丛义一眼就看出来他是个武人。
黄大人笑道:“先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赵安赵将军,在殿前司任职,曾经在北方跟金人打过仗,立过不少战功,可是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要来的。”
杨丛义抬手行礼道:“见过赵将军。”
赵安则抬手还礼:“杨副使不必多礼。”
三人相继坐下,仆人上了茶,退出去之后,屋内再无他人。
黄大人道:“建军的诏命和各部文书都已经下达,我先把朝廷的安排跟你们一起说说,组建宣威军是为护卫回易船队,宣大宋之威于南洋,主要作用是护卫,不是卫戍、作战部队,回易完成之后是撤销还是保留,到时候再议,宣威军编制五千人,不设统制,暂时以我为统领,赵安将军为部将,杨副使为监军,朝廷先期会调拨一万贯作为建军军资,朝廷要求即刻挑选招募军士,进驻明州昌国县,一个月内要成军。”
说完他拿出两份盖有兵部大印的任命文书,一份递给杨丛义,一份递给赵安,笑道:“建军之事,就全权交给两位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我。”
杨丛义笑道:“大人放心,赵将军领军经验丰富,有赵将军在,建军之事应该不成问题。”
赵安道:“监军过奖,建军之事困难重重,我们还需通力合作才是。”
杨丛义笑道:“这是自然。不知道赵将军对军士招募有什么想法?”
赵安道:“一个月成军,时间太过紧迫,我建议直接从殿前司和附近各军成建制抽调,不说整营调动,至少要整队调动,五千人的编制,一个月很难组建起来。”
杨丛义道:“确实,成建制调动要节省很多时间,但我建议不考虑整营调动,我们要组建的宣威军出海之后要做很多事情,要能海战,要能陆战,能打能防卫,还要能收集情报,刺探敌情,这些都要经过训练,对军士的要求会很高,可能会很幸苦,我们只能挑一些优秀的军士,整营调动不利于挑选,训练也会更困难。我觉得整队调动比较好,能挑选,好管理。”
赵安没有说话。
杨丛义继续说道:“赵将军,我是这么想的,宣威军是为出海而组建,大海上一望无际,远离大陆,船一出海很难管控,时间一长就会滋生野心,若有人本就心存不良,一旦在船上闹事很难处理,轻则伤人,重则毁船,所以宣威军的军士要进行挑选,最好是以良家子弟为主,特别是那些押官,必须是良家子弟,不然就有隐患。
去军中挑选时可以许诺重利,普通军士出海后,饷钱可以提到一个月两贯钱,另外就是出海可以有很多立功的机会,一旦立功,回来就能得到封赏。有此两条,想要加入宣威军的应当就不会少了,如果人多还可以筛选一番,年轻力壮的留下,三十岁以上就不要了。
如果在军中招募不到五千人,也可以在民间招募一批,军中民间一起来,一个月内招募够五千人应该不成问题,老兵带着新兵一起训练,三五个月就能有成效。赵将军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