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二 义务教育
作者:烈玄      更新:2024-05-20 06:54      字数:3144
  “孝武之后,一千多年间,可称颂者唯贞观而已,”柴宗训开口便是咄咄逼人:“请问冯学士,这一千多年,你的经典干嘛去了?”
  冯平自然也不示弱:“皇上,正因有经典之存在,人心无不思治,无论天下如何纷乱,终会归于一统。”
  “为何不能一统之后便长久强盛下去呢?”
  “皇上,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易》有云,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此谓之天道,天道不可违。”
  “太史公有云人众者胜天,《周书》亦有云,人强胜天。太史公乃当时大儒,《周书》亦为记载文王言行之录,莫非都说错了?”
  “皇上,纵有一人,强盛过天,也终非长久之计。待此人寿数终了,反而更有大难。”
  “不,朕所言并非要以一人之力胜天,而是找出一种胜天之术,只要将此术延续,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不就没有了吗?”
  “皇上,倘要以术胜道,岂非本末倒置痴人说梦么?”
  冯平说话很不客气,当然,这也是读书人的风骨。
  “冯学士之言差矣,经典不过窥破天道,却又如何代表天道?倘如此,朕幼时冯学士所教授‘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岂非自相矛盾?”
  虽然不喜欢之乎者也,但自小的课程就是这些,毕竟天天学,柴宗训或多或少也记得一些。
  “皇上,此言并不矛盾,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本,德育人心,礼仪归导。但总会有些顽劣之徒,不服王化,便须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用。如此方可致天下太平。”
  “既严刑峻法可用,科学技术为何不可用?”柴宗训说到:“自火炮和轮船问世以来,我王师历次出征,皆是压倒性优势。倘就此深究下去,利用各类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百姓生活质量,此太平似乎更可信。”
  “倘要朕来比喻,经典为经,科技可为纬,经纬交织,方能织就宏伟蓝图。”柴宗训接着说到:“天下便如大海,经典是为船,科学技术便是船上的蒸气机。”
  听到柴宗训还是愿意以儒家为本,冯平以为没必要继续做些无谓的争论,但作为臣子,他还是要劝一劝:“皇上,坚船利炮虽好,但全凭皇上一己之力设计,并非长久之计。”
  这就和先前说的一样,纵有一人,强盛过天,但身死之后没有与他一样强盛的人继承,不定会发生什么呢。
  很多王朝也莫不如是,太祖手下猛将如云,开创基业,一旦太祖身死,无人能压制那些猛将,必又导致兵祸连连。所以也很好理解那些太祖们为什么一定要杀功臣了。
  “所以朕找到了长久的胜天之术,”柴宗训说到:“朕决意兴办学堂,设科学院,专一研究科学技术。”
  原来只是为办学,冯平不仅放心,而且还很开心:“皇上如此兴学重教,实是天下百姓之福。自唐末战乱以来,太学早已关闭。倘此时重开,不仅为社稷培养人才,更能稳固国本,吾皇圣明啊。”
  天下太平,早该读书人出来治国了。只要读书人充斥朝堂,皇上自然不会再事事倚重那些丘八了。
  “冯学士,”柴宗训淡淡到:“你搞错了,朕要办的不是太学,而是在全国兴办学堂,每一个镇至少有一所,凡该镇适龄稚子,皆可入学就读,无须花上一分钱。”
  “每个县,至少有一所高等级的学堂,倘镇学结业考核合格,可入县学继续深造;朕还会兴办多所大学,开设各类专业,供县学结业考核优异者依个人喜好和天赋选择,大学毕业后,根据所学分配到合适的衙门。让每个人能尽其材,展其学,伸其志。”
  “皇上,”冯平当即大呼到:“臣暂且不言国库能否支撑如此之大的开支,圣人有云:民不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倘人人都能读书,人人都能得窥天道,则祖宗基业危矣。”
  “倘人人都能读书,人人都能得窥天道,那我大周必是人才济济,科技日新月异,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何来危矣之说?”
  “皇上,”冯平跪了下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亦是见诸各类史书的。”
  一干翰林跟着跪了下来:“请皇上三思。”
  “是,”柴宗训说到:“朕不否认这大周野心之徒不少,但陈胜造反,只因实在活不下去。倘朕能让天下子民安居乐业,人人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为了博一个出身,为了封妻荫子,为了权欲。”冯平大呼到:“皇上兴太学,臣愿竭尽全力促成此事,只是这全民学堂,实是危害社稷,请吾皇三思而后行。”
  柴宗训说到:“不瞒冯学士,此事朕三思了十年,先前只因汉唐故地未复,国力也有所不及。如今天下一统,国库充盈,正好趁此时办学,不使一个人才蒙尘。冯学士尽可放心,全民学堂开办,仍以儒学为主,朕的大学中,也会开办儒学学科,供当世大儒潜心研究,助朕教化万民。”
  如果仍以儒学为主,这个事情就好商量。自上次开办银行将世家大族打压下去,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了常态。
  而且冯平再反对的话,就是在反对儒学,原本先前的太学在教授儒学之余,也会教授算术,皇上即便想要增加教授什么科学技术,可没有教材,这科学技术从哪里学?
  “皇上,”冯平虽仍有反对之意,但言辞已不再激烈:“一下子在全国开办学堂,臣恐国库无法支应。”
  柴宗训淡淡到:“朕早有打算,此事可先在富庶的江南进行试点,命各州县根据人口多寡决定学堂数量。江南本就颇具文风,待学堂落成,凡适龄学童,无论男女,皆可入学。”
  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会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于女子入学,冯平倒没有说什么。
  既是在全国开办学堂,而且是义务教育,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更是一项长远的支出,翰林院同意不算什么,还得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到底该怎么做。
  所谓的任何争辩,都大不过一句‘朕意已决’,虽然赵氏父子反对,但曹翰、冯平、慕容德丰,以及同来述职的杨延定都表示支持,这个提案就算通过。
  “皇上,”还是冯平先开口:“所谓五十少进士,倘一直不能考核结业,自入学始至五十岁,这可是四十多年,莫非就此一直免费入学?”
  “非也,”柴宗训说到:“朕有意将四书五经进行节选,义务教育主要以识字为主,真正深究,还得等到大学之时。倘大学研究四书五经有所成就,通过考核便可入朝为官。”
  “朕的打算,”柴宗训继续说到:“这镇学嘛,以三年为限,可选经典中之‘尽忠’、‘取义’等篇予以教授,再开设算术课程,《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都可为教材。”
  “待三年结业,成绩合格,便可升入县学。县学可系统粗略的学习所有经典,同时兼以农学、医学、水利学、机关术数等杂学。”
  “三年县学之后,通过考核,成绩优异者可入大学,大学便是精研各类学问之所。凡入大学者,学有所成结业之后,朝廷按其所学分配于朝堂或各州县,务必使其能展平生所学。”
  “即便无法考入大学,通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子皆能识文断字,懂算术,甚至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人生也能多些选择。”
  “皇上,”冯平问到:“儒学和算术倒有现成可学,但那些术数,没有教材,掌握术数之士也大多敝帚自珍,如何开设课程?”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柴宗训说到:“凡有利于江山社稷,能让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术数,朕都可以花钱去买。”
  特地被叫来参加会议的何辉说到:“皇上,倘是火炮火铳造船,以及与之相关的冶炼等巧技,臣倒可以组织造作局工匠差役,将日常所得撰写成文本,以充教材。”
  “如此再好不过,”柴宗训说到:“可多招募画师,图文并茂,如此学童当更容易懂一些。”
  慕容德丰说到:“皇上倘开设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都可为教材。”
  “说到医学,”柴宗训神色一凛:“朕决意先在幽州开办一所儒学大学和一所医学大学,此为当务之急,冯学士可遴选国内大儒及名医共同参与建设。”
  “皇上,臣有一疑问,”赵德昭终于憋不住:“倘自大学取士,那科举取士还要不要继续?已然苦读多年,正要参加科考的士子怎么办?”
  “此事朕也有考虑,”柴宗训说到:“目前义务学堂只在江南试点,一年后倘百姓欢迎,便推广全国。恰巧明年便是科考年,明年之后科考再续两次,便全面取消,只从大学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