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节
作者:甜饼      更新:2024-05-24 18:36      字数:5940
  电影里的一幕幕,都是大家曾经的生活,有些人甚至恍然,原来我们还有过这么苦的日子。好日子过了几年,就已经忘掉了以前的苦日子。
  甚至想要扪心自问,自己的初心何在,当年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主角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进步,都会让人想到自己,不是唏嘘便是隐有泪光,而这种代入感,也更加抓人。
  经历一段悲喜交加的人生,主角终于踏入美国,大家以为,总该一切顺利,没有想到,反而更加艰难。
  有人愤怒,有人不敢相信,有人坚信这是电影在抹黑,但无一例外的,都被电影情节紧紧抓住。
  教授的歧视,同学有幸灾乐祸的,也有同情的,这其中还收获了爱情。在男友的鼓励下,主角报名参加天桥风云。
  电影演到这里,不少人恍然大悟,天桥风云的原版经过删减,曾经在电视台播放过。只不过综艺节目里,一大堆的人,又是设计师又是模特,还有主持人,所以大家一时没有想起来。
  等到电影的最后,主角带着男朋友飞回中国,屏幕上出现一架飞机的远景,字幕开始缓缓推上。
  片尾曲响起,灯光响起,主持人再次出现在台上,请出剧组的主要人物,导演以及女主角舒雅,还请出了原型丁妞。
  主持人简单的采访过后,则是宣布,大家离开时,会有电影票送上。大家可以在截止日期之前,将电影票带去任何一家莉莉丝的门店,换取一张抽奖券。而在电影下映之后,莉莉丝会进行抽奖,全国范围内,抽出十台轿车。
  听到十台轿车,在场不少人忍不住“哇”了一声。彻底从电影情节里,走了出来。
  九十年代的抽奖活动,依旧如火如荼,奖品早已不是八十年代的电视机可以满足。已经开始有人抽取小轿车,但无论场面多大,基本只有一台,而且是最便宜的型号。
  但莉莉丝抽的十台,全是进口车型,裸车就得二十万,就算是明星开出去,也不会跌份,这就非常讲究了。
  影评人自忖身份,做不出惊喜的表情,但离开时,面对送上的电影票,倒是没有拒绝。快刀负责招待影评人,润笔费一一送到位,还有他早就准备好的一篇通稿。这是给影评人和记者当参考用的,要是不想自己动笔,照着来一份,只要能刊登就算没有辜负快刀的招待。
  爱惜羽毛的人,当然做不出照抄通稿的事,更何况,这部电影确实有些有趣的东西在里头。
  很快影评人的点评出现在各大报刊上,而报刊上还登有莉莉丝的宣传抽奖活动。电影上映期间,在莉莉丝购物达到二百八十八元以上的,可以获赠两张幸福来敲门的电影票。
  无论是获赠的电影票,还是自行购买的电影票,在看过电影后,将电影票送到任一莉莉丝的门店,都可以获得一张抽奖券。
  电影下映之后,莉莉丝将在十天内,抽出一万个获奖者。大奖一百个,除了特等奖十台进口轿车,剩余九十个大奖,都是家用电器这种大件。剩下九千九百个奖品,都是生活用品或是现金券,可以说是奖品丰厚,下足了血本。
  报刊的新闻版,也大多刊登了时装发布会和首映式的盛况。看着照片里的热闹场景,读者们图个一乐。
  时尚佳人杂志,新出的一期却是直接用了半本杂志来刊登首映式的盛况。杂志记者所拍摄的图片彩色高清,翻开折页一拉开,整整一个手臂的长度,全是各个女明星的盛妆礼服照。
  国外的女明星红毯照,时尚佳人杂志不是没有登过,但国内的不一样,都是大家熟悉的,叫得出名字,还知道演过什么戏,唱过什么歌。盛妆之下,再这么放在一块,看得少男少女口水都要往下滴。
  还着重刊登了丁妞的时装发布会,点评一番,放上新款的上市时间。
  “破纪录了。”苏姗给舒雨报喜,杂志的销量,破了历年来的最高纪录。
  只要维持下去,稳稳的一线杂志地位,就是指全国范围内,大家一提起来,都知道的杂志。走进任何邮局,报亭,都能买到的杂志。
  生活杂志也跟着热闹一番,打了整页的广告,刊登的是电影票换奖券,以及抽奖的奖品。奖品都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堆在一起,让人生出一种,这么多,我怎么也能抽中一个的错觉。
  家用电器由路路通和大中华两家家电城提供,生活用品和现金券,则由超市或是莉莉丝提供。无论家电城,还是超市,都属于自家的公司,跟着抽奖顺势做些活动,也可以造势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莉莉丝的门面,也在首映之前,达到了一百家。其中有十余个一级门面,是属于舒雨单独购置的产业。三十余个二级门面,由燃犀基金购入,剩下的三级门面则是采用租赁的形式。
  保证了这个活动,从方方面面都能落地。每个省,哪怕最偏远的省份,至少省会城市也能找到一家莉莉丝。能在这个时候拿看电影看当娱乐活动的,多半是有收入的年轻人,去省城耍一趟,换个奖券,并不算难。
  别的省份往往是看完电影,跑去换奖券的时候,才发现购物可以送奖券,只有海城人民,是谋定而后动。先去莉莉丝购物,拿着换来的电影票去看电影。这个时候的电影票,基本已经涨到十五块左右一张,再过几年,不用到二千年,就会变成三十块一张。
  按这速度涨上去,再过几年岂不是看个电影要花几百块,别怕,互联网带着资本来了,为了争抢用户,硬是用补贴,将票价维持住。
  等看完电影,将电影票送回莉莉丝的时候,莉莉丝会出具一式三联的奖券,填上抽奖人的姓名,联系电话和地址,撕下一份给用户保管,一份用于抽奖,另一份和电影票订在一起,方便中奖后查找联系。
  莉莉丝这么做,让不少人哗然,特别是电影行业的人,这么搞电影票房到底算怎么回事?有多少是莉莉丝补贴的,有多少是正常产生的,还有多少是冲着抽奖才去看的。
  舒雅听到质问,不屑道:“花他的钱补贴了?花钱的人都不急,他们急什么,有本事也找人补贴去。”
  也有人看出本质了,“什么电影,你以为人家早不投晚不投,偏偏现在投个电影,本质上就是一个广告。”
  超长版的广告,主角到了美国之后的着装,就全是莉莉丝历年来的经典款和新款,去门面用电影票换奖券的时候,正是心里的购物欲达到顶点的时候。才看完电影里各种漂亮的衣服,就看到店里的同款,就问你要不要买买买?
  答案当然是买,整个首映式期间,单店销售额平均高出平时的百分之四十,这一来一去,早就收回电影成本。
  第219章 改变策略
  王小红也拿着电影票去换奖券, 当然,主要目的不是中奖,而是要观测整个流程。 首映式当天出来, 上司一句话都没说,她也没心情说话。
  不管舒雨怎么胡来,把不相干的事都拼凑在一起, 也逃不掉一个事实,不管是时装发布会,还是首映式,都是成功的。
  更不提后续报刊杂志的报道, 无论是影评,女明星的红毯秀,还是时装秀, 以及抽奖,简直如同一场瓜田盛宴,任君采撷。
  喜欢追星的, 可以品评红毯秀的女明星, 哪一个风华绝代,哪一个最有衣品,又是哪一个容貌无敌。
  喜欢看电影的, 可以看看影评,多半会生出这电影不错, 值得一试的想法。
  喜欢时尚的,可以看时尚佳人对于时装秀的点评, 还可以去莉莉丝买买买,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喜欢凑热闹的,抽奖简直专门为他们而生, 有人拿了奖券回去摆在供桌上,也有人拿了奖券回去用红布包起来。
  有人出门就丢了奖券哭天喊地,也有人拿回去被家里人当废纸丢掉,天天都有天南地北的谈资,引爆所有人的热情。
  而所有人,都在这场热闹里,知道了莉莉丝,这个品牌一瞬间家喻户晓。趁着热度,时尚佳人杂志还采访了公司的创办人。
  两位创办人侃侃而谈,一位出生小镇,拥有裁缝手艺的小姑娘,靠着杂志和一堆书籍自学成才。和一位有海外亲戚,出国留学的少年人,联手创办莉莉丝。从美国开始,一路开到欧洲,最后回到中国。
  对于当年的下海热,出国热来说,这个逆向创业的过程,值得反复颂读。一堆出版社来约稿,都想让舒雨出版一本个人传记。
  舒雨统统拒绝,她才二十几岁,出什么传记,她可不是被人捧几句,就飘上天的性子。更何况,她自己非常清楚,她从来不比任何人更聪明,只不过是占着重来一次的便利,提前布局罢了。谁要是写书吹捧自己,她第一个受不了。
  “我认为,中国人最需要的是自信,我并不觉得中国人比外国人差,无论是智力还是创新能力。我当初之所以将公司开在美国,就是想证明一下,中国人的设计也一样可以征服外国人。国货也好,外国货也好,这个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商品质量和设计是不是足够好,好到让消费者认可掏钱。”
  “当初舒雨告诉我打算这么干的时候,我觉得她是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实现,纯粹是觉得好玩,才掺和了一脚。事实上,公司能有今天,我觉得舒雨占的功劳更大,不不不,没有谦虚,这是事实。”
  两位创办人的访谈不断被转载再转载,而莉莉丝的名字也不断被提起,再提起。
  f公司的会议上,老总大发雷霆,总之对于宣发非常不满意。
  策划部的经理实在忍无可忍,“坚持格调品位这样的广告宣传手段,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
  这俩根本就是背道而驰,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点,老百姓就是爱凑热闹,对于端着立着的广告文案,不那么感兴趣。甚至于有些广告立牌,虽然非常有品位,但老百姓来来去去天天看,竟然都不知道这广告牌打的广告是一家服装公司。
  谁能看得出来,一个金发模特穿着一件普通的t恤和短裤骑行在充满异域风情的西方小镇的街道上,旁边一行广告词“有生活有态度”谁能猜得出来这是干嘛的?
  当然,再过个一二十年,这个广告牌一点问题没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审美水平也会普遍提高,对于广告商的套路更是烂熟于胸。但现在,这种高冷范儿,高高端着架子的广告,实在很难让人体会精髓。
  指望这样的广告宣发,让品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更何况f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奢侈品牌,而是快销品。
  老总所指挥的,所谓精准到达目标客户群,更是让人气笑了。
  中国市场和外国完全不同,中国没有贫民窟,至少现在有钱人和穷人都混住在一起,你很难从工作,外表和居住区域划分出有钱或是没钱。
  策划部经理心灰意冷,他辛辛苦苦提的方案,各种接地气的现场活动,商场走秀,小型演唱会等等,全部都被打回来,一样都没采纳。动辄就说欧洲如何,美国云云,简言之,全部照搬欧美的宣发定位,其他的都叫不上档次,品位不够,格调不高。
  如果完全不考虑中国市场的接受方式,那还请他们这些人来干什么呢?
  所以说出上头那句话的背后,是他压抑了很久的无奈和愤怒。
  “你质疑的品位和格调,是f品牌成功的基石,我们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是……”
  “来了,来了,又来了。”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在心里吐槽,这番话,他们听了无数次,都会背了。
  但也有少部分人听的如痴如醉,再听多少遍也不会腻,而且还觉得太有道理了。
  老总的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错。但他根本没有考虑过中国市场的特点,认为在欧洲和美国可以成功的经验,放在中国也一定可以成功。
  这种傲慢和轻视,是很多外资企业败走中国的原罪。另一个原罪,说来可笑,那就是冗长的汇报 机制。
  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绝大部分都是大公司,大公司会有各种各样的大公司病。而在欧美这种经济高度发达,福利完备,讲究生活而不是奋斗的地方,大公司病只会更重。
  比如说,莉莉丝一举拿下市场上大部分的销售份额,办会员卡攒积分,开展积分换购,积分打折,积分送礼,等等活动。
  f公司嫌弃不够品位不够格调的活动,被莉莉丝视为接地气,与消费者产生近距离的互动,接触到真实的消费者,是莉莉丝对策划提出的要求。
  随着电影票抽奖活动越办声势越浩大,几乎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时,f品牌中国公司的老总,终于坐不住了。
  如果对手做的活动确实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那他们也得尝试一下,但这些活动确实与f公司一直以来的形像不符,必须交给总公司审批。
  策划部经理看到方案被送回总公司审批,心里又升起了希望,已经在联系各家活动公司,开始接洽资源,想等着审批方案一回,就立刻着手。已经比人家晚了这么多,再不加紧赶上,只会被拉下更多。
  “还没有消息,欧洲总部这段时间休假。”
  “主管在休年假。”
  “今天是周末。”
  “已经接收,但需要开会讨论。”
  “不不不,这是逐级往上 的事情,必须按规矩来。”
  “讨论没有结果,再等等。”
  活动公司打电话来催预定,不好意思,现在预定不了。现在不定,下半年可能根本找不到空档。
  经理木然的挂掉电话,同事过来,低声劝他,“你知不知道,昨天老总还跑去打高尔夫了,他都不急,你急个什么?”
  “我算是弄明白了,程序程序,程序比办事更重要。你也别气,工资照拿,事情照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钱又不少拿一分,你气个什么劲。”
  同事劝的有错吗?一点错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办公室人,就该有这种好心态。
  策划经理缓慢的点点头,吐出一口郁气,“你说的对,是我想太多了。”
  舒雨这边接到负责人的电话,顿时哭笑不得,“还有这种事,你处理的不错,嗯,以后就这么处理。”
  转头跟舒雅一说,舒雅也是苦笑,“偷票房这种事,真是苦不堪言,你知不知道,陈老师拍的片子,明明又叫好又叫座,偏偏每部只落得个保本,即不亏也不赚,跟算过似的。后来陈老师较了真,搬个小板凳去电影院里坐着对人头写正字,一核对,明明白白少算了他的票房。可是那又怎么样,明目张胆偷了,你能把人家怎么样?”
  陈老师就是陈小二,确确实实有才华,而且是真性情来不了那些虚的。拍电影被人偷票房,气得不拍了。演小品被电视台光明正大偷版权,找电视台理论结果被封杀。
  所以说,中国不是没有有才华的艺术家,可惜,管理者的艺术永远赶不上发展水平。等几十年后,老百姓都跑到互联网时代了,有些人还在七八十年代蹲着,梦想当他一言九鼎的权威呢。
  结果这回偷票房撞到铁板了,倒不是说莉莉丝厉害,人家可不会卖莉莉丝的面子,就是舒雅去了,导演去了,人家一样豪横的很,该偷还得偷。
  是个怎么回事呢?
  有消费者兴冲冲拿着电影票去换奖券,结果电影票上是另一个电影的名字,销售员肯定不给换呀,他们只换幸福来敲门的电影票。消费者一想也对,拿回去换,结果电影院拿白纸写了个名字给他们,销售员还是不能认。
  消费者不高兴了,闹到报警,警察来了,也是哭笑不得。但莉莉丝服务好归服务好,绝不按闹分配,而且这样的消费者一下子来了好几个。
  莉莉丝的负责人接到信跑来处理,直接跟他们明说,这是电影院偷票房,他们管不了,就是警察也管不了。要么你们认倒霉,要么你们让电影院负责改过来。
  然后消费者抱团,直扑电影院,差点把人家的场子给砸了,这下就闹大了。警察和各级政府最怕的就是这种聚众闹事,再说人家闹的还真有理,立刻把电影院负责人带到警察局,告诉他再有观众因为这个闹事,直接行拘。
  不是行拘观众,是行拘你这个负责人。这下怂了,终于不敢偷票房,老老实实打票,不然谁知道你是不是拿着票去换奖券。再闹一回,他这个负责人也当到头了。
  他不怕行业内的人,这些人就算是大佬,也得要脸,对上他这个不要脸的,永远没法赢。他怕这些愣头青,一个二个没什么,聚到一起引起舆情,他的小身板哪里兜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