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开辟滇南,首个突破
作者:
样样稀松 更新:2024-05-26 18:46 字数:4146
微露的曙光笼罩着村庄、树丛、水田和枯茅封遮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边的急移人影。一路上,只有人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夹杂着被惊动的犬吠和鸟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跟上,快。”
在一声声的命令催促下,队伍不停不息地飞速前进。士兵们步履急促,直奔奇袭的目的地。
按照总部的计划,是建立桂、滇、越三边根据地。广西战事的顺利,使革命军能够加快实施向滇省的渗透和攻势。
其时,革命军在越北抗法武装的帮助下,已进入越南高平地区。这里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天然石洞、岩缝多。山上丛林茂密,道路稀少。且道路多沿山脚、河边、峡谷穿行,路旁沟深壁陡,沿途隘口极多。正是因为地形复杂,可耕作土地少,经济十分落后,也是法人难以顾及,而越南抗法武装(包括日后的越共)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对于革命军来说,以高平为基,则进可西窥云南、东攻广西,退则于国境之外,清军徒呼奈何!当然,现在的革命军正趁着广西清军残破,挟大胜之威,奋力向外拓展,以扩大地盘,增加战略回旋余地。
王和顺支队依托十万大山,活动于上思、扶绥,以及钦州、防城地区,作为根据地的东面屏障。
陆荣廷支队进入百色直隶厅(厅治驻今百色镇),在其管辖的恩阳州判(今田阳地)、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地)等地活动。这里不仅是典型的山区,还处于桂滇贵三省边界,地理位置也很理想。
冠以龙济光之名的龙支队现在则在越境内疾行,直扑云南河口,开辟在滇省的光复区,使三边根据地实至名归。
而袭攻河口的有利条件还有刘永福态度的转变和明朗。他虽已古稀,仍明确表示参加民主革命营伍,为创建民国“贡献余力”。在复兴会的安排下,刘永福和家眷已经秘密抵达根据地,在高平安定下来。而通过他的关系,云南河口清军管带黄茂兰(刘永福内弟)已经答应起义反正。
只待袭攻河口胜利,复兴会便把刘永福的名号抬出来,西南革命军的总指挥,大将军头衔,对刘永福的待遇可算慷慨优厚。但连刘永福都清楚,他这般年纪,不过是以名望来坐矗增大革命的影响,至于实权,或者是领兵打仗,革命军未必给,给了他也自知年迈体弱,难以胜任。
太阳升高了,直射到山谷深处,山象排起来的一样,一个方向,一种姿态。这些山谷正腾腾的冒出白色的、浓得像云雾一样的热气。就好象在大地之下,有看不见的大火在燃烧,有神秘的水泉在蒸发。
队伍正在翻越一座高山,前边的人们不断的停下,用手挥着汗水,有的飞到后面人的脸上,有的滴落在石头道路上。山谷里没有一丝风,小块的天,蓝得像新染出来的布。
不久的工夫,脚下的石子路宽了,平整了,两旁并且出现了葱翠的树木,他们转进了一处风景非常的境地。这境地在高山的凹里,山峰环抱着它。四面的山坡上都是高大浓密的树木,这些树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叶子都非常宽大厚重,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小鼓一样的声音。
穿过林间小道,沿着曲径出现了几片稻田,不远处有几处土屋和竹草房,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庄。
住在这里的越南老百姓生活非常贫苦,在越南向导的沟通下,村子里的人并不十分害怕,反倒十分热情。几个老年人,相约出来,和这些略显疲惫的军官和士兵交涉。那些妇女和小孩子们的惊奇的脸,从土屋和竹草房的窗户露出来。
“这里我来过一次,离边境不远了。”新近加入革命军的黄明堂象是在表现似的对副支队长秋j说道。
黄明堂的出身经历与王和顺比较相近,也是统领会众和散兵游勇举旗起义,反清抗法,常年活动于桂滇与越南边境。尽管革命军对旧式会党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他们也有一套吸收安置改造的措施。而开辟滇南根据地,象黄明堂这样熟悉边境地区的情况,象收编的龙济光的原籍滇省的士兵,都将是大有用处的。
秋j点了点头,脸上微露笑意,说道:“你熟悉这里的情况,以后要多发挥自身优势,整个支队也要多倚重你呢!”
“凭咱们的装备和士气,清狗根本不是对手。”黄明堂咧开嘴,自信满满地笑道:“清狗只能欺负老百姓,真打仗的话,个个都是怕死的鼠辈。”
秋j微不可闻地抿了下嘴,本来是豪爽的性格,不知道何时起却对这江湖口吻有了些反感。但她没有直说,她已经学会了沉稳,知道了大局为重,知道了革命要成功的话,非复兴会莫属。
放眼海内,谁有复兴会这么强大的实力?宗旨、口号或许温和,可行动起来却是雷厉风行,一点也不含糊。知易行难,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艰难。绝不象想象中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摧枯拉朽,轻而易举。
旧式会党不可恃,降兵降将不可信,训练、装备、教育,只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军队才是忠诚可靠,足以挑起革命重担,并最终实现革命的伟大目标。而且,革命军至少要有数万,才能与清廷最倚重的武装力量——北洋新军相抗衡。至于什么说服、争取北洋新军反正革命,显然是过于理想化的奢望。
起义、战斗,面对的有满人吗?还不都是汉人组成的清军,他们想到过同胞、同族相残吗?他们是一经宣传、劝说,便幡然醒悟,反戈一击了呢?
什么异族统治,什么汉人觉醒,什么民族义愤,显然并不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普遍。革命,甚至是会党的造反,到现在为止,或许到革命成功,也可能只是少数人的口号和行动。而广大的中国民众是没胆量、没机会参加,或者是没能力参加的。
试想,整天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吃上饭,能够以最低的物质条件生存下去,谁还有革命的时间和心思?不用说别人,就是秋j自己,不也曾有过困窘之时,要先想办法糊口,然后再谈革命嘛!
“清军战力低下,兵无战心,这对我们有利,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秋j耐心地教导道:“广东新军、湖广新军、云南新军,这是革命军要重视的对手。他们不同于旧式的巡防营,装备、训练都比较好,也颇有战斗力。你呢,要勤加学习,革命军的规矩多,军纪严,作战方法也与你以前的大不相同。”
黄明堂眨着眼睛,虽然没全听懂,但还是用力点了点头,说道:“长官的话,我记下了。”
“饭做好了。”秋j笑着伸手一指,“革命军里提倡官兵平等,走,咱们一起用餐吧!”
“荣幸,荣幸啊!”黄明堂挂了个参谋的名头,但他也知道要融入革命军,还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还要看自己的表现。
起义的气势足,战果丰,也必然要遭到清军的围剿进攻。秋j说得没错,总参谋部确实假想了清军的来路,并把广东、云南、湖广新军视为大敌,旧式的清军肯定也会有,但威胁还在其次。
广东新军不用说了,离得最近,虽然被瓦解了一半,可还有步炮辎共五个营的人马。再加上李准的二十个巡防营,总兵力有七八千。
而云南新军在严格意义上还处在旧式清军和新式军队之间,名为“绥靖新军”,在一九零五编成三营,还有炮兵一营,训练时间短,战斗力不算很强。至于滇省的三十多个营建制的“巡防队”,革命军并不太看重。
最可虑的便是湖广新军,由于张之洞的努力,无论是组建、训练的时间,还是装备、军官的配置,都是国内仅次于北洋军的军事力量。当时,湖北已练成一镇即后来陆军第八镇新军,有士兵一万余人,军官七百余人。而湖南新军,只练成一标,暂时可以排除在外。
这样算下来,能够前来围攻革命军的光新军就能有万余,再加上巡防营,数万军队是可以预计的。
而革命军呢,反正的、迫降的、招募的,再加上骨干人马,现在也不过五六千人。虽然随着光复区的扩张,兵员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训练、整编也需要时间,清廷会坐视其稳步发展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不分析不知道,不讲明也没有紧迫感。革命军分兵四掠,积极拓展腾挪的空间,壮大自身的力量,同时也尽量消灭日后的敌人。对此,秋j等高级军官是清楚明白的,也更有一份急切的心情。
但革命军是否会陷入苦战,最后因损失惨重而被迫退出国境呢?这倒也不能够最后确定,因为革命军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也有优势在手。首先是武器装备,重机枪、轻机枪、手榴弹、电报机,这是新军也没有多少,甚至是全然没有的;其次是地形地势,在山地为主的地区,大兵团的会战很难实现,革命军也不会采取硬碰硬的战术;最后便是清军分路而来,即便能统一指挥,但分属各省各军,也难免有配合不力、呼应不灵的弊病。
以少胜多,历史上的战例比比皆是。所以,革命军中的紧迫感是有,但胜利的信心也不缺。
起码,现在领导指挥冠名“龙支队”这支人马的几个军官,对袭攻河口,在滇南占住脚跟,并与桂西根据地联成一片,是相当自信的。
……………
成功似乎来得很快,这不仅是陈文强在实验室里取得的,还有复兴会内部通报的国内最新战况。
龙支队一千二百余人从越南边界渡河向河口进攻,清军防营黄茂才率部起义响应。革命军趁势猛攻清军汛营,清河口督办王玉藩负隅顽抗,为守备熊通击毙。汛营管带蔡元贞在革命军政治攻势之下首先反正,清军六个营相继投降。革命军占领河口后乘胜北进,趋曼耗,拟取蒙自,一路连克巴河、田防、安定、新街、万河等地。
清军旧式巡防营太弱了,陈文强虽然早有这个判断,但如此大的战果却还是令他感到些许的意外。不仅仅是迫降了大批的清兵,龙支队还缴获枪枝千余条,子弹七万余发,自身便拥有了扩充一倍的资源。
按照这样的形势,开辟滇南应该问题不大,且战果还完全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陈先生,这么短的时间便寻找到了合适的催化剂,实在是令人钦佩。”波施根本不相信这是陈文强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搞出来的,他认为陈文强肯定在中国国内作了千百次实验,已经研究完毕,现在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
陈文强收回思绪,淡淡一笑,说道:“这算不得什么,我们还有下一个困难需要解决呢!”
根据哈伯的工艺流程,巴登苯胺和纯碱制造公司已经找到了较合理的方法,以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原料氮气、氢气。但实验室制氨所采用的催化剂锇却是工业化生产的一大障碍,因为锇难于加工,它与空气接触时,易转变为挥发性的四氧化物,另外这种稀有金属在世界上的储量极少。哈伯建议的第二种催化剂是铀。但铀不仅很贵,而且对痕量的氧和水都很敏感。
而陈文强却找到了高效稳定,且价格不高的含铅镁促进剂的铁催化剂,并使实验室制法所需的600c高温降到了现在的五百度,可以说是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困难。
至于下一个困难,陈文强也心知肚明,那就是适用的高压设备,合成氨工艺的关键。要知道,当时能承受得住两百个大气压的低碳钢容器,却因为氢气的脱碳腐蚀,而不难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