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250节
作者:
芈黍离 更新:2024-06-11 16:14 字数:6004
“陛下,定鼎门将至,公卿百官及东京士民,正在城门前迎候!”赵匡胤前来禀报。
“知道了!”刘承祐应了声,收起手中书册。
抬眼,正见着那如剪水般的动人眸子,接触到天子的目光,如触电般,别过眼神,有些紧张地缠着玉指,又鼓起勇气,迎着刘承祐的审视。
小娘子周娥皇正着一身淡紫宫装,头上梳着妇髻,白皙的面容间透着点桃红,玉带束着柳腰,纱裙之下,隐隐能看到绣着牡丹的内衬,紧紧地贴着胸脯,年纪虽不大,但极有料,刘承祐是亲手感受把玩过的。
这一路北归,得侍驾君前,大周已然习惯了身份的转变,从昔日江都闺中秀女,一跃成为天子宠妾,虽然还没有被赐与名份,但刘承祐对她的宠爱,还是能够感受到的。
作为一个才女,豆蔻初开,对于情爱,周娥皇还是有些“风花雪月、琴瑟和鸣”的期待的。不过,侍寝之后,很快便认清了现实,大汉的天子,明显缺少柔情。
待在天子身边,周娥皇见得最多的,便是刘承祐批阅一封封奏章,接见一名名文武,处置一件件军政,晨兴以至日暮方息。
即便新纳自己,也未夜夜笙歌,辛苦耕耘。纵得闲暇,下得銮驾,出得御营,也是巡看中原农事,甚至亲自下田,插半亩地的秧苗。
而用得到她这新宠的地方,除了暖床侍寝之外,便是在其乏累之时,谈谈曲子,一展歌舞,聊以舒缓情绪。
事实上,这段时间下来,对于大周这小娘子,还是略显冷落的。但是,女子总是早熟,周娥皇又经过其父周宗的培养教育,很识大体,恭顺成熟,前后规规矩矩,表现得很乖巧。
“你似乎很紧张!”朝大周招了招手,刘承祐将之揽入怀中,轻声问道。
小娘子面上流露出少许羞涩,柔柔地应道:“妾只是一俘臣之女,身份低微,得幸侍奉天子,同乘銮驾。陛下将接受百官士民迎奉,妾再跟在陛下身边,实在不便!”
听其言,刘承祐淡淡一笑,探手抚了抚小娘子的晶莹月容,说道:“周公育有一佳女啊!”
想了想,刘承祐又放开大周,冲张德钧吩咐,让他另备一辆车,伺候小娘子,安排入宫!
“臣等,恭迎陛下凯旋!”
銮驾至,定鼎门前,文武大礼,百官谒拜,齐声高呼。刘承祐探身出帘,踩在辕梁上,环视一圈,周遭百姓已然自发地跪倒,口呼万岁。
环视一圈,人头攒簇,数万官民齐拜倒,场面还是很宏大的,这是刘承祐在十数万大军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对此,感到很满意。
“众卿免礼!众军免礼!众民免礼!”沉稳而洪亮的声音,从天子口中吐出。
露了个脸,刘承祐又缩回銮驾内,其后,在礼部尚书赵上交的主持下,一场迎驾进城仪式展开,鼓角齐鸣,礼花飘飞。御驾过后,各支禁军,按军功列阵,从容有序进城,接受东京官民的祝贺与欢呼。
大军凯旋,带回的是赫赫武功,非凡功业,一片欢腾声中,免不了失望与哀切。将士有百战而还者,自然也有亡命而失者,只是那些丧子、失夫、亡父者的悲伤,在喜庆的氛围中,太过弱小,也太过悲凉。
回到汉宫,与往常一般,刘承祐降诏,着东京臣僚,各归其衙署,安守其职。刘承祐自己,则径往慈明殿,向太后李氏问安。
“娘,儿子回来了!”宫殿内,李氏是亲自候于门前,见到太后,刘承祐直接大礼拜倒。
“快快免礼!”李氏显然有些激动,上前将刘承祐扶起。
就如往年,迎接刘承祐还朝,李氏还是上前打量了一圈二子,确认其周身无恙之后,方才松了一口气。
入殿内安坐,汉宫的后妃们,也俱在,一后三妃,以皇后大符为首,向刘承祐行礼。皇后越发雍容,贵妃越显艳丽,惠妃明显轻熟,至于贤妃折氏,孕肚已凸。莺燕一片,看向刘承祐的目光,难免含着些期待……
其后,是刘承祐的四个皇子,在长子刘煦带领下,向刘承祐叩拜。长子刘煦,将满四岁,稚童一个,却显得规规矩矩的。
二子刘旸,三子刘晞,也才两岁多,能走能跑了,继承的父母的基因,长相很是漂亮,童稚的目光看着刘承祐,尽是好奇,叩拜也是跟着学,注意力很快便挪开了。
至于四子刘昉,才一岁半,还呀呀学语,说是行礼叩拜,实则是坐在那儿,并且还坐不住,看都不看刘承祐一眼,反而来了劲儿,绕着三个哥哥爬,爬得还挺快。
这幅场面,直接把殿中的大人们看乐了。刘承祐也敛不住笑意,起身将四子抱在怀中,任其挣扎的同时,不由朝太后感慨道:“还是家里好,有良母、贤妻、幼子……”
“你不在东京,亲临战场,留我们这些妇孺在宫里,心里实在不安啊!”李氏则一种浅浅抱怨的语气,说道。
闻言,刘承祐笑容一敛:“难道,有人对娘不敬?”
见状,李氏摇摇头:“内外臣僚宫侍,都恭顺侍候,但你这做主的人不在,心有挂碍罢了!”
复衔笑意,刘承祐坐到李氏身旁:“有劳娘亲挂念了!未能尽孝于膝前,还望恕罪!”
李氏说道:“有皇后他们侍候,倒也不寂寞!”
冲着他的后妃们点了点头,刘承祐说道:“今日我还京,叫上在京的亲戚们,举行一场家宴,一家人聚一聚,图个喜庆!”
“甚好!”对于刘承祐的想法,李氏表示认可,直接同意。
第139章 崇政殿听政1
一场家宴,刘承祐席半而走,他除了是一家之主,还是一国之君,国事在他心里的份量,还是要重于家事的。
约莫以傍晚时分,刘承祐向太后告罪,径往崇政殿而去。月薄星繁,夜幕之下,宫廷巍峨,时隔四个多月,再度走在熟悉的宫室之间,刘承祐又是别有一番感触。
“大臣们呢?”刘承祐问。
作为内侍之首,张德钧回宫之后,也是忙得不可开交,此时方罢,前来候命。闻问,赶忙道:“诸公正在东殿等候陛下召见!”
应了声,刘承祐加快脚步,走向崇政殿。殿内,东京朝堂上,权势最重的几名大臣,正安静地候着,待天子快步入内,俱起身恭拜。刘承祐正坐于御案,是等彼朝拜之后,方才示意其免礼落座。
四个多月未见,看谁都有种眼生的感觉,而于殿中的大臣们而言,携拓地之功,大胜还朝的天子,威势愈盛,令人不敢侧目。
环视一圈,目光落在冯道身上,刘承祐说道:“朕不在东京,有劳众卿,坐镇后方,秉执军政,操劳国事,调理阴阳。诸公辛苦了!冯卿,这鬓角,又添几分斑白,可见糜乏,朕心不忍啊!”
“多谢陛下关怀!”冯道当即起身,恭敬应道:“臣等深受陛下信赖,以国事委任,自感任重道远,不敢怠慢失责!而今陛下得胜还朝,臣等空悬之心,方得安矣!”
听其言,刘承祐稍微勾动了一下嘴角,轻吁一口,朗声道:“此番南征,前后动用军民三十万,靡费亿万,所幸将士用命,群臣筹谋,得以尽取淮南,江东臣服,可谓战果辉煌啊!”
“此皆陛下运筹之略,统帅之明,用人之智!”郭威在下,以一个平稳的姿态,说着恭维的话。
轻笑一声,刘承祐说道:“筹谋制远,用兵制胜,破国夺城,占地取民,乃有此胜。这岂是朕一人之功,文臣之谋,将士之勇,缺一不可!”
刘承祐从来不是自矜其功的人,也没那么,更没有那个必要去与臣下争功,面容和善,朝众臣说道:“此番,朕亲征于淮南,得以尽心于军事,而无米粮、军械、役夫之忧,后顾之虑,皆乃众卿坐镇之功!”
听皇帝这般说,殿中臣僚还能如何,皆起身拜倒,一副感动的模样,大赞刘承祐英明。
简单地沟通完君臣感情,刘承祐形容微敛,殿中气氛眼瞧着严肃起来,就如平日里刘承祐听政一般。
战争结束未久,朝廷治事,虽则已从战时调整过来,并逐渐恢复正轨,但犹以兵事为先。郭威率先起身,禀道:“从征禁军,已然归营,汇同诸军上报,再加后续查验,此战南征禁军将士这损殁详细已出,臣具表以奏!”
郭威掏出一份奏书,双手捧上,嘴里叙述着:“前后野战、城攻,大小凡四十三起,禁军战亡四千三百七十五人,走失二百六十七人,重伤一千三百六十人,轻伤五千一百二十四人!所伤亡者,队长以上军官,三百二十六人!”
闻报,刘承祐难免再生“一将功成万骨枯”之感叹,说道:“南唐将士之孱弱,朕已知也,即便如此,鏖战数月,我汉军精锐,犹伤亡逾万,不可谓不大!”
当然,郭威所报,只是禁军官兵的损伤,此战所征召的淮北、淮南役夫,其伤亡,则倍之。毕竟干的,都是脏活、苦活、累活。
刘承祐直接吩咐着。
“遵命!”郭威与魏仁浦,同时应道:“陛下爱兵之心,臣等敬佩!”
“南征诸军将士功劳,兵部已然审定结束,营指挥以上,凡一百六十五人,悉已整理完毕,详记其事,请陛下审阅,策勋授赏之事,还需陛下与廷臣共议!营指挥以下,另备明细,按例因功叙赏,待核定之后,即可降赐!”魏仁浦也拿出一封奏章,呈上。
刘承祐掂量了几下,甚是厚实,能由他亲自过目的,都是禁军中上级军校将帅之功。稍微翻看了两眼,刘承祐冲着一脸操劳状的魏仁浦说道:“魏卿辛苦了,待朕阅后,再作批复!”
“是!”
掂量着手中奏册,刘承祐看着众臣说道:“厚厚一本功劳簿,尽是将士厮杀作战,破军占城之功。如朕前言,诸卿坐镇筹措,理政抚民,亦是大功,另有诸节度及各州配合作战调度之职吏,亦不能忽视其劳!”
“也当登记成册,上报核实,由朝廷酌情施以褒赏!”刘承祐冲冯道吩咐着:“此事,就交由冯卿处置!”
“是!臣替内外职吏,拜谢陛下天恩!”冯道说道,言语间带着喜色。
作为执宰者,定功劳,分果子,刘承祐当然不会厚此薄彼。他也是想向天下人宣示一件事,只要对国家与朝廷有功用者,他都不会忘记。
不过,这么一来,朝廷又要额外多支出一部分廪资了,看三司副使薛居正那紧锁的愁眉,便可知其性情如何了。但对于此事,还不能开口反对,若是张口,必然犯众怒。
大汉立国以来,一直在和恶劣的财政作斗争,刘承祐即位以来,情况更甚,虽然开源节流,休养生息,但实在经不住天子刘承祐的折腾。大有为之主,一举一动,无不牵动天下,带来的不一定是千秋太平,万世功业……
“陛下,南征之后,铁骑、龙捷、龙栖、小底、护圣、奉国诸马步军,损伤且众,再加陛下留驻于两淮各部。东京禁军数量锐减,已不足以拱卫两京及滑、澶诸关镇,倘有战事,亦不足发。”郭威又拿出一份奏章,呈上,说道:
“经臣等商讨,建议以两万兵额,自各节度、防御、团练麾下,选拔精壮,充入东京!其中河东诸州,选拔五千,魏博三千,成德两千,余者自其他州镇,酌情依制遴选。请陛下御审!”
接过,刘承祐仔细地审阅了一遍,问道:“如此,是否会影响边备?”
枢密院的奏策,当然很合刘承祐之意,一石二鸟,强干弱枝,欲削方镇,先收其兵。但是,北汉朝立国近六载,发展到如今,中央的权威已然确立,且日益稳固,地方节度对于朝廷的威胁,已没有想象般的大,尤其在刘承祐这又取得一大功业的情况下。
他虽有意继续强化集权,收节度之兵,却不急于此,其他地方还好,但是边州节度,他不得不警醒。若是使得地方军队过于孱弱,岂不是给异族可趁之机。
郭威则道:“经枢密详细筹算,当无大碍。陛下还朝,以汉辽刘两国如今的情势,北部边防,已能满足需要,且可适当削减,调整更戍。关右多出悍士,以孟蜀之故,可压后征调。定难军李氏,可诏其进献勇士,充入马军。
河东十州,虽龙兴之地,立国以来,未逢战事,不需诸多兵马。除选拔入京之外,还当酌减,放军为民,加固忻、代、府、麟之防,余者保证基本驻防即可……”
“既然经过枢密院群策讨论,料想无虞,就照此执行吧!”听其解释,略作沉吟,刘承祐说道:“不过,当谨记,此事当宜缓,不宜暴急,所选之卒,必须精良,不许有滥竽充数者,先颁诏吧!”
“是!”
定议的同时,刘承祐也不由多瞥了郭威几眼。
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
今夜崇政殿中的面陈机要,这算是此番还朝后,刘承祐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汉的中枢重臣们,虽然比较玄,但明显感觉得到,冯道、郭威等臣,比起过往,有些变化,更加恭顺了。
不是说前些年,这些臣僚不够恭敬,只是在恭敬的面孔下,少不了一些异样的心思。过去,刘承祐有种感觉,他是一个人,大展权谋,拖动着漏风渗雨的大汉朝,向前发展进步。臣僚们虽然没有怎么拖后腿,但和刘承祐,终究不是真正的一条心。
但眼下,殿中的臣僚们,明显开始真正为大汉朝廷,为他们的君主,为百年基业、千秋功绩而尽力用心。虽然这是种玄而又玄的东西,但刘承祐似乎感受到了那份“诚意”。
就拿郭威来说,虽掌枢密,但以前,都是刘承祐动一下,他应一下,刘承祐进一步,他退一步。此事他提出的枢密之议,明显透着一个积极,为国家重复“大一统”而进取。
感受到这些,刘承祐表情不自觉地舒展了些,唇角洋溢着少许喜色。
“关中如今是什么情况?蜀军动向如何?”刘承祐再问道。
此番答话的,是枢密副使郑仁诲,只见其起身,躬身一礼,禀道:“陛下,开春以来,蜀军两路约五万进宫关中。蜀主以禁帅李廷珪为北面招讨使,降臣何重建副之,率军三万五千出凤州,攻打凤翔。又以雄武军节度使韩保贞率军一万五千步骑出秦州,攻我陇州,欲从侧翼威胁凤翔安全!
据军情司所探,此番动兵,是蜀枢密使王昭远力主,为应对此战,蜀中前后征召了近十万民夫,调集了大量粮食辎重!”
闻报,刘承祐眉头顿时凝起,说道:“难怪,我朝都与南唐罢战议和,蜀军仍未撤兵。前期如此投入,蜀军胃口就么大当真欲一口吞下我凤翔、京兆,席卷关右?”
“听闻那蜀臣王昭远,乃蜀主孟昶伴读,善辩,深受蜀主信任,委以军事。王昭远自比诸葛,宾客饮宴,常夸口北伐。此次蜀军出击,直逼我关城,因我朝用事于东南,而短于西南,受其所迫而处下风。
因前线战况,蜀主对王昭远颇为褒奖。据成都朝廷及汉中、蜀地的刺探情况,蜀廷似有增派兵马的意向!”
“朕前番便听过此人!非朕小觑天下英雄,只是什么阿猫阿狗,也敢自比武侯了?”刘承祐不禁嗤笑,冷冷道:“纵使其武侯再生,我朝又岂弱于曹魏?”
“陛下所言甚是!”郑仁诲说道:“如消息无误,那王昭远不过一幸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虽然滔滔不绝,畅谈兵书,实纸上谈兵,既无驭兵经验,又无治政之能。口出狂言,亦不过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罢了!”
走到依旧高高挂起的舆图前,刘承祐登上梯桥,凑近研究了一下,说道:“蜀军动向,与国朝初年,其入侵关中,几无二样啊!时下交锋第一线,情况如何?”
郑仁诲上前,介绍道:“李廷帅其主力,兵进陈仓,攻散关,凤翔节度赵晖聚牙兵守之,保大节度药元福率鄜、邠之军,守散关,以渭水相隔,稍抑掎角之效。秦、凤不在,少秦岭之险峻,故总体而言,凤翔一线,我朝处于劣势。但有赵、药二公,率师据守,暂时无虞,蜀军再未取得进一步战果。
永兴军节度宋延渥,固守京兆,以防蜀军偏师偷袭。陇州,有彰义军节度史匡懿率军南下,阻韩保贞于陇州!”
“还是太被动了!”刘承祐盯着舆图看了许久,对于关中局势表示看法:“陈仓、陇州,两地倘有一失,则局面定然崩坏。若蜀军再打得聪明些,遣一支劲旅,绕袭关中腹地,以破袭为主,那么纵使无失,形势也必定恶化!关中各州,本就残破,诸州安定不过数年,还经不起兵燹侵害!”
“增兵!关中需要增兵!”刘承祐严肃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