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49节
作者:芈黍离      更新:2024-06-11 16:15      字数:5123
  “是!”
  刘皇帝言罢之时,肆虐的寒风冷雨,似乎又猛烈了些,冰冷的雨滴,几乎扑他一脸。见状,张德钧赶忙撑起伞,挡在他面前。
  发落了一干人等,刘皇帝的心情似乎也好转了不少,那些本就很少显露在他身上的负面情绪也消散无踪。
  也站够了,看够了,感受到有些难受的双腿,刘皇帝道:“走吧!”
  “官家起驾,传辇!”张德钧对旁边的宫人吩咐着。
  “你这里,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消息?”刘皇帝又好奇地问张德钧。
  看了看皇帝,张德钧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襄阳王府上,将内宅仆役,悉数阉割,此为逾制之举!”
  安审琦此举,当然是犯忌讳的事情,一般的臣下,岂能用宦人伺候,哪怕他是事出有“因”。刘皇帝又笑了笑,说道:“改日到襄阳王府上赏玩一番……”
  第87章 对夏绥事宜
  “雨还在下?”万岁殿内,静悄悄的,刘承祐默默地翻阅着各部司呈上来的奏章,突然抬头问道。
  皇帝一句话,紧张的是侍候的宫人,一名内侍立刻前去查看,而后迅速回来密语喦脱,再由喦脱向刘皇帝禀道:“官家,寒雨未止,不过已然小多了!”
  刘皇帝点了下头,难怪几乎听不到雨声了。恰逢崇政殿大学士石熙载前来觐见,宣之。这两年,石熙载更进一步,主掌崇政殿事务,成为真正的隐相。
  “凝绩来了,坐了!”对石熙载,刘皇帝还是比较器重的。
  朝中的官吏形形色色,不乏庸碌小人,也不缺谦谦君子,而石熙载则是少数能够做到高官的君子。
  “谢陛下!”就如往常,谨守礼节,拜谢一番,石熙载方才落座。
  身上还沾染着雨露,笼罩在明显的水汽之中,刘皇帝见了,立刻吩咐喦脱给他盛上一碗热汤。看着石熙载,刘承祐说道:“这场雨连续下了好几日了,仍不见停,汴水都涨了,不知河水情况如何,希望不要再发生什么决口溃堤的祸事……”
  “陛下忧心的是,中枢已然布告诸道,让沿河州县严加巡视戒备!”石熙载说道。
  “朝廷这边,当遣些专使御史,下去走走!”刘皇帝吩咐着。
  “是!”
  “卿来此,有什么要紧事?”刘承祐问。
  石熙载呈上表章,道:“夏州的奏报,党项诸部,陆续遣使表示归附,王祐于夏州设宴,邀请诸部首领会商,代表朝廷与其盟誓。诸部皆表示,愿意永远臣服大汉,效忠朝廷。至此,夏绥悉安。”
  “这倒算是则喜讯!”对此,刘皇帝的反应倒显得平淡,说道:“只是盟誓这种事情,我们守信,对胡虏的约束又能有多强?大汉强盛,他们固然俯首称臣,朕还能期望他们永远效忠?”
  见刘皇帝言语冷淡,石熙载一时倒也不知如何接这话了,只能附和着说:“陛下所言甚是,夷狄畏威而不怀德,如今党项诸部因畏惧大汉的强势,迫于军威,这才争相表附,不足轻信。”
  刘承祐笑了笑,翻开奏章的同时,问道:“对于推行汉制,缴税贡赋,这些党项人有何反应?”
  “一概应允!”
  “答应得这般痛快?”刘承祐玩味道。
  “据说,盟誓之时,杨都帅派了一千甲士维持秩序!”石熙载应道。
  经过多年的了解与熟悉,大汉君臣早就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夏绥的问题,定难军好解决,难的是对几十万党项人的治理。
  与散布在河陇地的那些零散党项部族不一样,夏州党项聚落当地,时日已久,且凝聚力较高,再经过拓跋李氏将近百年的经营,完全具备产生一个独立政权的基础。
  只是有大汉这头猛虎在侧,生生地打断其独立的进程,甚至扼杀这种可能。要知道在正史上,哪怕面对是赵宋,西夏的建国也是经过半个多世纪与大宋的鏖战争锋,方才实现。
  如今,针对初步收复的夏绥以及生存其间的党项人,刘皇帝首先要消灭的,就是其独立的可能,削弱定难军经营近百年的底蕴。
  此前,在刘承祐的授意下,经过政事堂诸公的综合考虑,反复商讨,最终拿出了一套夏绥的善后办法以及治理策略。
  基本上,是在国舅李业建议的框架下进行调整,那毕竟符合皇帝心意,也是朝廷收治夏州的最终目标。只是,不像李业所求的那般急切,一步到位。
  然而,即便手段相对柔和,却有一则基本的底线,那就是党项人要真正纳入大的统治体系,要服从官府的管理,要向朝廷缴纳赋税。
  有了这个前提,在其他事务上,商量的余地也就大了。党项人可以保留自己的风俗习俗,不需要强行推动改发易服,但是,大汉律法制度的推行,也是势在必行的。
  为安抚党项人,朝廷也给予一定的优惠,比如三年之内,不收取任何赋税。各部党项人,仍旧允许其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尤其原首领管理,朝廷挑选恭顺朝廷者授予官职。党项人所依赖的青白盐,朝廷不直接剥夺,但会派盐监前去“指导”,同时加强党项人与汉人之间的贸易往来、经济联系。
  总体而言,对于党项人,朝廷采取的绥靖政策,在稳定局面的基础上,逐步同化。绥靖的意义在后世已经变成了软弱、投降,为人所鄙弃,然而,其本意绝不是一味的退让与妥协,只是顾全大局的一种政策罢了。
  魏仁溥这干宰臣,自是老成谋国,在大局抵定的情况下,不欲采取急切的政策与过激的手段,以免节外生枝,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皇帝也理解,因而认同了他们的想法。当然,最主要的是,众臣深明皇帝吞并消化党项人的目标,也是朝着那个方向却努力。
  有了这个认识,与刘皇帝达成共识,也就不难了。
  相较之下,对于拓跋李氏,就不那么客气了,其三代以内,不论嫡旁系,悉数迁出,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经过商讨,决定将自李光睿以下的李氏族人,全部迁到河北。在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上,最终选择了集中,无他,方便管理,迁徙的目的地,则是相州。
  银州与绥州,并没有出乎意料,很快就陆续投降归附。毕竟,此前一直表现得强硬,实力也最雄厚的李光睿都投降了,他们哪里还能有其他选择,都老老实实的。
  在夏绥四州尽复之后,朝廷的善后命令也相继而到,没有任何的拖延,杨业与王祐便按照朝廷的政策方针,再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落实。
  迁族的事情,在拓跋李氏内部,自然引起了强烈不满,重土念家,可不是汉人独有,党项人同样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土。
  尤其是李氏,他们早已是脱离了传统游牧生产方式的“新党项人”。同时,对李氏进行大迁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怨声载道,再加上,拓跋原本就是党项大部,而李氏嫡系自李思恭开始,也是旺盛繁衍,仅家族就是一大堆人,想要把这干人迁出,可想而知其中难度。
  当然,人为刀俎,彼为鱼肉,在大汉的强权下,李氏内部有再大的怨气与不满,在汉军横行的时代,也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杨业可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顺昌逆亡,他的战刀,可还未怎么开刃了。
  另一方面,则是对原定难军军队的处理事项,在此事方面,要谨慎得多,没有任何事务,比军队出了问题,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夏绥四州的军队,加起来也有上万人,其中汉籍全部保留,其军中精壮骨干,一部分挑出充入番部以及就地戍防,还有一部分则调至东京禁军,深入同化。
  剩下有六千余众,全部外迁,名义上是调走,这回不是内迁,而是发戍至山阳。宋琪在山阳任上,时不时地向刘皇帝要人,这回给他一份大礼。
  六千定难士兵,可不是单纯的六千卒,而是把他们的一家老小都包含在内的,是整整六千户人口,对于边地而言,足可充实好几个县了。
  如此,将定难军一番拆分,不管其他人怎么看,他自己心里是舒坦了很多。
  当然,刘皇帝自己心里也有谱,事情绝不会轻松,党项人也不会就真的那么听话,那么顺服。在排除直接反叛的可能下,大汉在夏绥的统治,还需经历不小的考验。
  要看王祐与杨业的能力。显而易见的,杨业此番平定夏绥,最考验的不是他统军作战的能力,而是他协调关系、处置俗务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做得还不错,杨业是个有大局观的帅才。
  第88章 皇长孙出世
  “陛下,关于党项各部首领请求入京朝拜之事,当如何回复?”石熙载又请示道。
  闻之,刘承祐脸上并没有出现多少变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是好事,他们愿意来见识一番东京的景象,朕也欢迎,届时,让理藩派人好生招待一番就是了!”
  “是!”
  “对李氏以及夏州兵的迁徙工作,进展如何?”刘承祐问起。
  “根据此前的奏报,杨业与王祐已然着手落实!”石熙载答道:“臣稍后书文一封,察问可知详情!”
  “此事务必重视,诏令杨业、王祐,尤加警惕,朕不想在此事上出现什么乱子!”刘承祐强调一番。
  “遵命!”
  在内地迁豪、迁民,前前后后都闹出了不少乱子,产生不少问题,而况于强迁这些尚未服王化的党项胡虏。对此,刘承祐不得不多加几分小心,多几句叮咛。
  不过夏绥的党项人与内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们是实际上的被征服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有大军在,这便是推行朝廷政策最有力的保证。
  此前刘皇帝就说过,倘若最终党项部族不服王化,仍要生乱,与朝廷为敌,那么他将不惜一切代价,不吝任何手段,以平灭之。如今,刘皇帝是越来越硬气了。
  沉吟了下,刘承祐继续问:“关于四州的治理与镇守将吏,可议出个结果了?”
  “根据政事堂及枢密院上奏,暂时维持现状,以王祐总管夏绥四州政事,杨业坐镇夏州统兵镇抚,待法制推行开来,人心稍安,再作调整!”王祐答道。
  “嗯!”应了声,刘皇帝对此显然也没有其他看法,说道:“此前,朕以关内辖境过广,不便治理,只因党项割据北部,未作调整。而今夏绥既下,关内清肃,不当再维持原制。关内大道,当拆分为二,具体如何划分,所涉州县废置与否,让政事堂商讨一番,先拟个条陈!”
  “另外!”刘承祐继续道:“西北地区的军事戍防,也该同步进行调整,让枢密院也拿出个条陈来!”
  “是!”石熙载拱手应道。
  定难军的解决,无疑是挖出了肌肤上的一块大癣,对大汉,尤其是西北地区而言,影响巨大,涉及到军政事务的方方面面。
  就拿军事布防来说,此前夏绥周边的汉军戍卒以及地方军队,基本都是针对党项人的。如今,夏绥初定,消除一颗随时可能爆发的祸患的同时,也将大大减轻西北腹心地区的军政压力。
  “若无他事,卿且先去!”该问的也问了,该报了也报了,刘皇帝也没有留客的意思了。
  “臣告退!”刘承祐吩咐了这么多事,石熙载也要去传达操办,故而也自然地起身。
  殿内,刘承祐轻低吁了口气,虽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整顿,但对于刘皇帝而言,西北夏州之事,基本告一段落。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王祐与杨业了,对王祐刘皇帝或许不够了解,但对杨业的能力,他是信任了。
  而随着夏州党项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可以说,大汉西北迎来一个真正的统一,虽然隐患仍旧不小,但在帝国的昂扬大势之下,不过小疾罢了。
  当下,或许也就安南的事情,能够牵动一下刘皇帝的心弦。然而,对于安南,刘皇帝可不像党项那般重视,并且,夏州党项在大军压境下,都束手臣服,而况区区安南。
  虽然还没有进一步的动向传来,但刘皇帝也只需要安坐龙廷,等候喜讯罢了。刘皇帝不相信,凭此时崩乱,攻伐不朽的安南,能够抵挡得住汉军的进兵。
  这不是自负,只是自信罢了。虽然潘美对那丁部领高看一眼,但刘皇帝却是毫不将其放在眼中,一个从洞窟石穴中崛起的野蛮人罢了……
  “官家!”在刘承祐神思之间,喦脱带有明显喜悦的声音响起。
  “何事?”抬眼之间这厮几乎笑开了花的脸,刘承祐问道。
  “秦国公府来人,禀报说,秦公夫人白氏已然分娩得子!”喦脱道。
  眉毛上挑,刘承祐显然喜上眉梢,身体都前倾了些,急问道:“已经生了?是男是女?没出问题吧?”
  “是皇孙!分娩顺利,母子平安!”喦脱笑吟吟地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走!出宫,摆驾秦公府!”刘承祐直接说道,也丝毫不在意还在下着的冬雨。
  “另外,去叫上皇后,再把喜讯通知太后!”刘承祐吩咐着。
  “是!”
  天空之上,仍旧弥漫着层层乌云,阴雨不辍,整座开封城都笼罩在一种阴暗之中。不过,不佳的天气,并不妨碍秦国公府上的欢愉气氛。
  一众仆役侍婢,无不喜气洋洋的,不只是秦公殿下降下赏赐,更为公府小主人的诞生感到欣喜。秦公刘煦夫妻,一向温和谦和,对下人也很好,甚得人心,此番白氏顺利产子,府上侍候之人,哪怕身份低微,也都由衷地感到高兴。
  刘皇帝与大符赶到时,皇长孙已然被妥善地安置在温馨干净的暖室之中了。经过这两年的历练,刘煦脸仍旧嫩,却已彻底褪去了青涩。
  十八岁得子,嗯,和当年刘皇帝一样。不过见到他,却是先一顿教训:“你媳妇临盆,为何不通知宫里?我说总感觉今日会发生什么事,原来是这件喜事!”
  面对刘皇帝饱含着关怀的教训,刘煦陪着笑,应道:“府上不缺照料的人,有医官随侍,产婆也是有经验的,未免爹娘担忧,故而未及禀报!”
  闻之,大符说道:“刘煦也是怕你担心,就不必责他了,母子平安就好!”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