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70节
作者:
芈黍离 更新:2024-06-11 16:15 字数:5841
再加上,晋、陕地区,这些年灾害的频率还是很高的,此前也有不少官员因为赈济不力抑或处置不当,乃至借机牟利,从而遭到极其严厉的惩处。
因而,此番,在朝廷西迁至洛阳的头一年,受灾地区的官僚们都十分卖力,不管是为自己的名利,还是真心为黎民百姓,都是恪尽职守。
而结果便是,此次旱灾,虽然波及数州,却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饥荒,这既是官员们得力,也在于义仓的完备,可以及时调控赈济。地方的御史、按察,以及朝廷派下去巡视的官员,上报的口径都差不多,灾情得到控制后,政事堂还特地下制褒奖了几名赈灾得力的官员。
第二件事,自然是讨伐大理的事情了。毕竟是开宝年来,朝廷动兵规模最大的一次,从表面上来看,几乎比得上当年平南的。
对于此次南征,朝廷内部自然也不是统一意见的,哪怕有刘皇帝决议,再加上新拜相的赵普操持。
上下非议颇多,有大理卑辞交好的缘故,毕竟人家前脚才携重礼入贡,以表诚意,而大汉转身就翻脸,大举入侵,吃相有些难看,赤裸裸的霸权主义。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大部分人觉得,朝廷投入那么多兵马钱粮,在西南掀起这样一场灭国之战,不划算。很多人,都拿天宝末年大唐与南诏之间的战争来类比说事,甚至有不少借古喻今的诗词被创作出来……
就这些年刘皇帝的作为来看,好大喜功,开边未已,这些标签也是能贴到他身上的。不过,地下的议论再多,却不能改变朝廷大兵南征的事实,前方作战,后方支持,各项工作都是有序地进行。
舆论,对于刘皇帝而言,无足轻重,基本不加理会。毕竟,到如今敢于犯颜直谏的官员,越来越少了,而一些通过诗文来表达自己看法的人,也只能等待后世的人去解读了。
相比之下,最受影响,更觉压力的,只有一人,赵普。他拜相,可不是什么人都服气,偏偏是他最支持刘皇帝南征,又主要负责协助太子处置南征后方事务。
自然而然的,吸引了不少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如果南征成功了也就罢了,倘若有什么差池,或者无功而返、损失重大,甚至干脆大败而归,那么朝中的舆情才将真正爆发。
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敢去针对皇帝,对皇帝的决断翻旧账,马后炮指谪,对赵普,则就不一样了。
赵普可是个成熟且异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自己的处境,也看得清楚,因而深感压力。如果南征真的失败了,朝中需要一个负责背锅之人,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那么他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拜相不足一年就被罢免的……
当然,有这样的危机,也代表有什么样的机遇。南征之事如果办好了,成功了,那他在朝堂上,也就站稳了,宰相的地位也就彻底巩固了。
赵普也是权衡过利弊的,最差也不过回家再赋闲一两年,而复起的机会,绝对会有。这样的选择,对于赵普来说,并不难做。
进入九月的洛阳,天气已然很凉了,所有人的衣裳也都加厚了。政事堂内,今日当值的,正是赵普,做在书案上,埋头批写着各部司上奏的公文。
一张舆图挂在边上,一高一矮,一壮一小两道身影立在前边,乃是太子刘旸以及荣国公赵匡胤。
挂着的自然大理地图了,从图上看,端是偌大的一片疆域了。当然,比起经过多年修补更制,并且越发精细的大汉诸道州舆图,这份地图可太粗糙了。
连疆界都是无法确认的,上边,只标注着寥寥几条道路,以及大理国内主要的几座城池、山脉、水流。更别提像大汉舆图那般,还专门编制出了一本配套的道州图志,用以随时翻阅查看介绍。而王全斌所率西路军走的路线,在地图上更是完全没法得到体现。
“又是五日,没有收到南方的战报了!”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想了许久,刘旸终于开口了。
站在其侧的赵匡胤闻言,平静地道:“西南距此,山高路远,道途崎岖,来往不便,纵然军报加急,最顺利的情况,也需二十日上下。想来,最新的战报,当在途中!”
刘旸呢,也不是不清楚这种情况,只是心中关切,有所焦虑罢了。略作沉吟,叹道:“也不知进展如何,王仁赡是否拿下了弄栋,挺进敌都!”
虽然在战术方略上,朝廷给前线将帅极大的自主权,但如何行动,王全斌还是上奏朝廷,有所交代的。后续的战况,也都通过军驿,规律地通禀。
闻之,赵匡胤说道:“地形受限甚大,大理军队若死守,纵然我军兵精器利,想要破之,也需要费一定的功夫。不过,东路军准备充分,王仁赡也是善将兵者,只要保证军需供给,后路无虞,在充足的人物力下,正面攻防,大理军队应当是抵挡不住的!”
赵匡胤这话,有安慰的意思。不过,对于数千里之外的西南战场,朝廷这边的掌控力自然不强,难免忧心。
在对大理的征伐事务上,赵匡胤却是与一些文臣站边,他是持反对意见的。不过,这段时间,他还是尽力地协助刘旸,关注分析西南战事,兵部该处理的事务,都交给副手慕蓉承泰了。他这个兵部尚书,如今更像太子的参谋……
“比起弄栋方向的进展,臣还是更担心西路军王全斌的安危!”赵匡胤严肃地道。
“是啊!”刘旸接话道:“毕竟这么长时间了,毫无消息传来,两万五千多军士,若是……”
“王全斌还是太行险了!”赵匡胤道。
对此,刘旸不禁提出疑问:“荣公,孤记得,当年王师平蜀,北路大军,也是分遣偏师,走山径绕过蜀军寨防,直袭其后,两面夹击,方得大破。如今王老将军同样采取此类战法,你似乎不看好?”
“殿下,两者策略相类,但形势迥异啊!”赵匡胤摇了摇头:“王全斌所走,路更漫长,途更险恶,进军损失必然巨大,且若是迷失于其中,大军则尽毁了。并且,即便其顺利穿越险阻,突入大理国内,能否顺利抵达羊苴咩城,同样难料结果。王全斌欲一举破城灭国,胆略可嘉,就是未留后路,太冒险了……”
“依荣公之见,西路军岂不是很危险?”刘旸凝眉。
赵匡胤沉默了一下,再度以一种宽慰的语气道:“这个险路已经踏上了,已经无回头的可能,如今,我们只能祝愿王全斌与西路军将士,能够成功了!”
赵匡胤的话,让刘旸眉头皱得更紧了。见状,又松口道:“不过,倘若能够功成,出其不意,所能取得的效果也必然是显著的。哪怕只是进入大理西北部,无法直接突袭敌都,也可形成两路夹击之势,东西两路军配合,战争的优势仍旧掌握在我军手中!”
大概是赵匡胤前边的话对刘旸影响太深,这开导之言,并不能解他忧心。
第132章 不惜代价
秋分之后,白日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到如今,不知觉间,室外明亮的光线也黯淡了下来,昏暗的天色,凄冷的环境,似乎都直接映照到了人的心底,给心情蒙上一层阴郁。
伺候的官仆,小心地添上灯烛,政事堂内方才明亮几许。刘旸与赵匡胤仍在地图前小声交谈多,基本都是刘旸问,赵匡胤解答。
气氛稍稍显得有些沉闷,直到刘皇帝优哉游哉地步入,还有兴致观察政事堂内的布置。开封的政事堂,虽然设在广政殿内,但比起那边,洛阳这边可要大气多了,权威的气息几乎从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砖瓦中散发出来……
“参见陛下!”
参拜行礼,在书案上处置公务的赵普,也放下了手中事事务,起身迎拜。
看了看几人,目光落在赵普身上:“朕闲来无事,特来看看,有何要紧事务?”
闻问,赵普回身,自书案上拿起一本奏表,呈与刘皇帝:“剑南道上报,以南征事征调甚多,百姓负担加重,希望能蠲免来年夏税!”
此次南征,军队虽然是从整个西南调动,但配合后勤的民夫,基本就近从剑南、川东部分轴线征召。如今秋收虽然接近尾声,但大量的劳力被用于战争,对农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根据节气,秋末冬初的农时基本也误了。
因此,听此奏,刘皇帝显得很大方,大手一挥,直接应允:“准!”
“另外,薛公奏书上还希望,今年秋税钱粮,能够截留,就近用于大理战事,以免周折浪费!”赵普又道。
对此,刘皇帝眉头皱了皱。朝廷对于地方的财权,攥得还是很紧的,乾祐年前期的削藩,就是伴随着对财权的剥夺,地方财税留成,通过前后三次下诏削减,甚至后来要求悉数上缴,再由中枢分配。
不过,这种做法,显然是过犹不及的,造成了明显的浪费。在国家财政趋于良好后,刘皇帝也就接受了下面的建议,每岁两税,地方上留道两成以作日常运转,没有任何例外。上输的财税,则由朝廷统一调度使用。
川蜀作为大汉的财税重地,每岁转运的钱粮,也是十分庞大的,但因为地理的限制,转运成本也十分高昂。
此番南征,朝廷这边也专门调度粮械,拨发钱款,支持进兵。如今正逢战事,川蜀尤其是剑南更是大军征讨的后方基地,九、十月份又是秋税收缴的日期,倘若按照以往的规矩,确实会造成不小的浪费,甚至影响到前线战事。
倘若能够截留使用,就近调拨,也确实会方便许多,能够减少其中的大量周转靡费,效率上的提升也不是一星半点。
看得见其中的好处,但刘皇帝有所顾虑的,也正是坏了规矩。此番,能够因为军事而让步,那今后呢,地方是否可以拿各种“必要”的理由,来做同样的请求,想得多点,今后地方财税留道、留州,是否该继续增了,毕竟也是节省行政成本、减少无谓损耗的办法……
不得不说,刘皇帝的思想似乎也越发偏顽固守旧了,对他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大汉管理体系制度,已完全不想去破坏它,反之,要坚决地维护。
不过,在军事战争这等要命的大事前,似乎也该宜从权变,打破一定的成规,也是应该的。
“如今西南,一共征召了多少民力?”考虑了一阵,刘皇帝问。
“根据剑南道上报,前后发十五州丁壮,除了随军作战者外,仍有十三万之多!”赵普说。
“这么多人了啊!”刘皇帝略微感慨了句。
这点人,对比起北伐、平南来讲,根本算不得了什么,但若考虑到西南的实际情况,就可知,在后勤上的压力,有多大了。
“财政司是什么看法?”刘皇帝又问。
赵普答道:“张美以为,可以同意!川蜀财税,转运不便,如此可以大量地节省人物力,更好地支持大理战事!”
由于王溥留台东京,西京这边,财政司的日常主持工作,改由盐铁使张美负责。
点了点头,刘皇帝看着赵普:“卿以为如何?”
赵普也没有丝毫犹豫,肯定地答道:“大举南征,耽误不得,一切当以大理的战事为先!”
稍作停顿,赵普又继续道:“不过,南征之事,糜费如何,仍未知晓,朝廷可遣专使前往剑南,以监察此事!”
显然,赵普是察觉到了刘皇帝那些许顾虑。闻之,刘皇帝也不再迟疑,当即应允:“拟制回复吧!让财政司派人去成都!”
“是!”
目光四扫,注意力放到那张地图上,走近前,看了看那几条简单勾画的进军路线,刘皇帝问:“战事进展如何?枢密院可曾收到最新军报?”
跟立在侧后方的刘旸,回答道:“尚无最新消息,大理集众兵设阻于弄栋府,想要突破羊苴咩城的这座门户,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王仁赡将军前奏,经过调整准备,已然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或许突破就在不远将来……”
听其言,刘皇帝说道:“在西南高原深山之中,还得如此硬打,损失能够小?”
“弄栋……”不待其接话,刘皇帝盯着地图上所显示的弄栋地区,吐槽了一句:“这是何人取的名,蛮夷的味道太重!”
这个问题,刘旸不会,赵匡胤自然也不知,出乎意料的,赵普开口解释道:“弄栋之名,始于前汉武帝时期,开通西南夷,置弄栋县!”
闻之,刘皇帝当即说道:“既然一千多年前,西南已为中国之土,朕怎能不遣兵收回之?否则,岂不让后人耻笑?”
说这话时,刘皇帝下意识地瞥了眼赵匡胤。
赵匡胤感受到了刘皇帝的目光,微微垂下头。而后,主动说道:“陛下,大理虽然竭力死守,但凭着朝廷的强大实力,加以时日,必能突破,直抵羊苴咩城,迫段氏投降!”
“王全斌呢?还没有消息?”刘皇帝收回目光,凝眉道。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刘皇帝默然,沉吟了一会儿,扭头问刘旸:“你觉得,此次征讨大理,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这似乎又是刘皇帝的考校了,刘旸稍作思考,答道:“道路交通!不论是军前还是军后,皆上表臣诉道路难行,薛汲公所征召的民夫,除了转运军需之外,大部分的人力,都投入在道路的开辟扩宽上了。所幸沿途部族,多表示臣服,自守观望,否则我军辎需供应,将承受更大的威胁与负担。”
对刘旸的认识,刘皇帝还算满意,不过并没有做什么评价,而指着地图,决然道:“传诏西南道州,全力供馈大军,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路不是难走吗?哪怕用斧子凿,都要给朕凿出一条通道来,保障供给!”
“是!”
刘皇帝的这道诏意,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了。当然,开启南征以来,已然投入巨大,咬碎了牙也要坚持下去。
“中枢这边,火药、火油弹这些东西,也继续给朕往西南运!朕就不相信了,过去无往而不利的东西,在大理会水土不服!”刘皇帝严肃地道。
“是!”赵匡胤拱手受命。
第133章 延禧驿
谷水之畔,新安县以东,去洛阳三十里,一座庞大的官驿矗立于此,名为延禧驿。
东京那边有祥符、陈桥、永安三大驿,西京这边自然也不会差,尤其是连接东西通道的两大驿,东面是永昌驿,西面就是延禧驿了。
当然,在早期的时候,此驿规模并不大,环境也难称良好。不过,自慕容彦超赴任,接受对洛阳的大改造后,四方道路驿桥梁沟渠,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同步进行的。
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延禧驿规模扩大了三倍,成为西面旅客进入洛阳前一个重要的歇脚住宿场所。说是个驿站,实则更像一个市镇,不只有驿丞、驿卒,还配有捕役以及市税吏。
快入冬了,改变的风向也越发肆掠起来,谁人都能感受到逐渐走向寒冷的气候。不过,天气的冷冽,并不影响延禧驿中的热闹。
车来人往,喧声如潮,类似的场景,刘旸也见得不少了,不过馆驿中这种充满了俗世气息的景象,仍旧让他颇有感触。
此番,刘旸出宫,也算是微服出巡了,驾临驿站,也未声张,只是吩咐安排了一处“贵宾席”。靠窗临水,是处欣赏风景的好地方,不过,刘旸的心思可不在暮秋风光上,或许是空气中隐约弥漫着的羊肉味,勾引着味蕾,影响着思绪。
这些年,猪肉已成为大汉民间最主要的肉类食材,但不得不说,最受人欢迎的,还得属羊肉,宫廷内外,皆是如此。
早年的时候,国困民穷,还是有所克制,但随着大汉不断富足起来,百姓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升,对羊肉的追求,也就显得火热了。
刘皇帝就曾收到过武德司的汇报,说如今民间,仅羊肉的烹饪做法,就有数百种。再加上,与北方辽国的通商规模也越来越大,来自塞外的牛羊也大批大批地输入国内,成为大汉官民饭桌上的食材。
有鉴于此,刘皇帝还想过,若是对辽国发起一场“羊肉战争”,或许都能赢得不少国民的支持……
“延禧驿!这个名字不错!”刘旸说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