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
作者:
三戒大师 更新:2025-01-24 17:17 字数:4385
下一刻便一个个面色大变,苦不堪言。
“咳咳,这酒怎么这么苦?”宾客们用袖子遮面,小声嘀咕道:
“连酒都是苦的,今晚还真要一苦到底……”
“怎么样?”朱元璋亮出杯底,淡淡道:“这苦胆酒苦吧?”
“呵呵,苦……”臣子们讪讪笑起来,心说,上位不会是把蛇胆捅破了,用胆汁儿泡酒吧?
“苦虽苦,但好处多啊。”朱元璋笑道:“大伙儿好日子过久了,都忘了苦是啥滋味了。咱今天摆这一桌忆苦宴,就是想让大伙儿,回忆一下从前的苦日子。”
说着他举箸夹一筷子苦肠,招呼道:“都愣着干啥?吃菜吃菜啊!”
“哎哎,谢皇上……”臣子们只好勉为其难,在那令人窒息的臭味中,吃着难以下咽的苦宴,喝着苦不堪言的苦酒。
但好戏还没开场呢。朱元璋吃了几口菜,又道:“如此佳宴,咋能没有歌舞的呢?”
说着他朝那些个过年去京城贺岁的老乡亲举杯道:“你们过年在南京奉天殿前,给咱唱了段凤阳花鼓,那花鼓词好啊,咱记得满朝喝彩对吧?”
“都是皇上和大老爷们错爱。”老乡亲们也感受到恐惧,恨不得都有吴王的本事,哪还敢再王婆卖瓜?
“哎,好就是好。对了,那词儿咋唱的来着?”朱元璋饶有兴致的问道:“陈三弟,你当时是领唱的吧?来来,再唱一遍。”
“是,那小人就献丑了。”当时领唱的陈三弟,是朱元璋母亲的本家堂侄。闻言只好起身,清了清嗓子。
“唱就正经唱,来,给他个花鼓,站到中间唱。”朱元璋笑道。
“是。”陈三弟应一声,接过花鼓,走到皇帝面前的地毯上,敲起鼓来唱起歌: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好!”唱完之后,朱元璋带头喝彩,臣子们也跟着喝彩。
“唱得好哇,唱的咱心里这个美啊,美得都要醉了。”朱元璋举杯笑道:“得赶紧喝杯苦酒醒醒神。”
臣子赶紧举杯相陪,宫人也给陈三哥端了一杯。
共饮此杯后,陈三哥刚要谢恩回席,朱元璋却淡淡道:“且慢。咱还听到一版的《花鼓词》,也让人唱出来。大伙儿比较下哪个好,咱往后就唱哪个。”
臣子们应和声中,皇帝一拍巴掌,便有个拿着小花鼓的女子上台,拜过皇帝后,便面朝众人站定。
“懂不懂规矩,怎么敢拿腚对着皇上?”便有老粗吆喝道。
“不要紧,这就是唱给你们听的。”朱元璋却不以为意的挥下手。
女子便打着花鼓,唱起来: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三年旱来三年涝,米贵如珠家家断了粮。开国功臣明着抢,为修中都催逼忙。
“有钱的人家卖骡马,没钱的人家卖儿郎,平头百姓遭了殃。
咱家没有儿郎卖,当牛做马那苦役长……”
她的声音略带沙哑,似乎刚被火燎过,却恰好符合这唱词的悲凉愤懑……
……
女子唱完后,奉天殿前一片死寂。
陈三弟汗如浆下,那些进京花鼓队成员也摇摇欲坠。
众公卿大臣同样变颜变色,唯有李善长还老神在在。
“来来,大家评判一下,是南京金銮殿前那段花鼓词好啊,还是中都金銮殿前这段好啊?”朱元璋便问道。
“……”片刻的安静后,终于有人壮着胆子站起身道:“上位,这两段完全没法比!第二段纯属大逆不道,胡编乱造,抹黑上位和咱们老家!”
“就是,什么‘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什么什么,十年倒有九年荒’,我们都不敢重复……”有人带头,其余人也纷纷附和道:
“皇上,别听她妖言惑众,她肯定是明教妖孽!”
“杀了她!禁了这首花鼓词……”
七嘴八舌的吆喝声很快渐小,因为朱元璋的脸色,已经阴沉的可怕。
“到底哪一段花鼓词说的是真的,哪一段是假的呢?”朱元璋幽幽问一句,然后提高声调道:“韩宜可,你来告诉他们!”
“是!”韩宜可从丹陛下上来,手捧着一本厚厚的册簿。
“启奏皇上,巡按衙门放告十天,共收到诉状两万三千一百二十七件!”韩宜可双手举起手中册簿,朗声道:
“其中一万七千件诉勋贵、本地户侵占民田、逼人为奴、敲诈勒索,诬告陷害!
“一万七千三百件,诉凤阳县、凤阳府贪赃枉法,包庇权贵,不审即判,草菅人命!
“一万九千三百件,诉中都行工部逼捐摊派、强拉民夫、虐待工人、草菅人命……”
第一六九章 皇帝的怒火
奉天殿前,韩宜可的声音振聋发聩:
“大部分告状的百姓,都遭受了勋贵本地户、凤阳官府、行工部的三重侵害!此外,洪武年间新落户的移民,占告状百姓的九成九!
“而且这只是十天内收到的状纸,还有很多外县百姓没来得及赶来告状。还有许多百姓害怕被打击报复,不敢来告状。以及大量已经家破人亡的百姓,没法来告状!”
“韩宜可,你少给我们凤阳抹黑!”终于有人忍不住跳脚道:“什么叫来不及的?不敢来的,没法来的?都他么是你瞎猜的!”
“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勋贵们纷纷附和,这时候也顾不上朱老板的脸色了,赶紧把水搅浑才是正办。
“放屁,什么叫瞎猜的?活生生的例子就在你们眼前!”朱元璋爆喝一声,马上压住群小气焰,他指着那唱花鼓词的女子道:
“这个女人是沈万三的孙女!她被你们合伙害的家破人亡,死里逃生出来。咱回乡那天,她去拦驾告御状,都能被你们拦下,然后送回去烧死!”
那女子便摘下花花绿绿的裹头。众人见她满头满脸缠满了纱布,看上去十分可怖。
看到她,众人便想起被活活烧死的李祐,登时没人敢吱声了。
“咱登极头一天,就下旨说,小民有冤情,可以直接进京告状,可以敲登闻鼓,也可以拦驾告状!恁们就敢假扮倭寇拦截京控百姓,还把人家的头砍下来,给人送家里去,真是丧心病狂,嚣张之极啊!”朱元璋黑着脸呵斥道:
“还有那个丁斌,他不光敢拦截告御状的苦主,还敢隐匿不报,私下处置苦主!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眼里还有没有王法,还有没有咱这个皇帝?!
“这么多人证物证都摆在面前,你们还不承认自己干的好事吗?”朱元璋抱着胳膊,冷冷扫过左右两排长桌。
众人全都低下头,再没了刚才的气焰。
“怎么不说话了?你们一个个不都是开国的功臣,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汉吗?好汉做事好汉当,敢做就得敢认!”
金殿前还是一片死寂,谁敢认啊?认了当下就是个死,而且估计死的会很难看。不认日后说不定还有缓转……
“到现在还死不承认是吧?”见没人敢应声,朱元璋冷笑一声道:“不要紧,咱会让韩宜可——不光韩宜可,咱还会让刘伯温,让御史台的人都来分头查,一件件的查!查实一个处理一个,查实一万个处理一万个,不管牵扯到谁,咱都绝不姑息!绝不原谅!绝不手软!”
众人头的更低了,像被泰山压顶……
看着他们垂头丧气、如丧考妣的熊样,朱元璋陡然提高声调道:
“喝酒!”
众人吓得一哆嗦,赶忙端起酒杯、饮下苦酒。一个个喝得愁眉苦脸,感觉比之前那杯还要苦……
“苦胆酒苦吧?可咱的心里,比这酒还苦十倍百倍!”朱元璋重重拍着自己的心窝,痛心疾首道:
“你们都是咱的老乡亲、老兄弟,还有老兄弟的子侄,都是跟咱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啊。咱是一心一意想跟你们共享富贵,一起守护这大明江山世世代代。
“可是咱也反复提醒过你们,只有奉公守法,方能善始善终。千万不要觉得,江山是你们,你们老子爷打下来的,你们就是人上人,就可以把老百姓当成牲口虐待!就可以肆无忌惮贪赃枉法、弄权害民,而不受半点惩罚!”
“不,你们错了,大错而特错!咱早就说过,咱们当初都是泥腿子,是因为前元让咱们活不下去了才造反!咱们要是变成前元的昏君奸臣、贪官污吏,咱们大明的老百姓一样活不下去,一样会造咱们的反!
“所以咱不能让自己当昏君,咱也决不允许你们当奸臣,当贪官污吏!谁要敢把老百姓祸害的活不下去,咱就让他先全家死绝!”
朱元璋的咆哮声,震得勋贵们心惊胆战,看着就像一只只鹌鹑。
“咱软话、硬话、警告的话说了一箩筐!唯恐你们当成耳旁风,咱还在南京奉天殿外立了铁榜,让你们每天上朝都能看到!还命你们每天早晨起来,把诫条背诵一遍!
“咱也杀鸡儆猴,小惩大诫过了。难道廖永忠的下场,还不够给你们敲响警钟吗?可千万别再说,咱没给过你们机会!咱给过你们大把的机会!过年时,咱又三令五申了吧?你们改过自新了么?!”
勋贵们面红耳赤,无话可说。
“韩宜可,凡勋贵不法案,皆以铁榜颁布为界。立铁榜前发生的,既往不咎。立铁榜发生后,一律不得优免,按照铁榜规定处置!”朱元璋沉声下令,顿一下又补充道:
“此外,凡是发生在今年的案子,还要再罪加一等!”
“是!”韩宜可高声应下。
……
训斥完了勋贵,朱元璋又转向他的老乡亲们。
“还有你们。仗着是咱的老乡亲,仗着咱对你们的厚爱,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居然也跟着勋贵欺负起新来的移民!
“咱为啥要移民?不是因为家乡多灾多难,已经没多少人烟了?咱强令人家背井离乡迁来凤阳,是为了让家乡早日恢复生气,早日繁荣起来!是供你们欺负的吗?”
老乡亲们可不像勋贵那样,早被朱元璋吼成滚刀肉了。他们还从没见过总是笑容可掬的洪武爷,还有这副吓人的面孔呢!
“你们还为虎作伥,帮着那些权贵一起骗咱!在金殿上歌功颂德也就罢了,咱私下请你们吃饭,问你们老家的情形,你们怎么说的?一句实话都没有!全都在替勋贵打马虎眼!你们对得起咱的信任吗?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吗?
“别忘了,你们也是老百姓,也是苦水里泡大的人!咱是看你们可怜,才允许你们不当差、不纳粮的!人都说仓廪实而知礼仪,到了你们这儿,怎么日子一好,就摇身一变,也成了面目狰狞的土豪劣绅了?”
好多老乡亲们抽泣起来,也不知是惭愧,还是吓得。
但朱元璋这个人,心一旦硬起来,那就是铁石心肠,绝不会再心软了。只听他冷声道:
“咱错了,咱真的错了。咱以为免税免役是在帮你们,现在看来却是害了你们!让你们变得面目可憎,失去了老百姓最宝贵的纯良。所以咱得纠正这个错误!”
说着他提高声调,一字一顿道:
“传旨,取消原籍凤阳、临淮两县百姓的一切优待。自明年起,两县所有百姓,无论新来还是原住,一律按例纳粮、按例服役!一视同仁,再无区别!”
第一七零章 魇镇案
血红的圆月升到奉天殿顶上,给这场可怕的宴会,又平添了几分恐怖色彩。
金殿前,听到皇帝宣布取消他们的特权,原本也不知真哭假哭的老乡亲们,登时如丧考妣,齐刷刷跪地放声大哭起来。
“皇上啊,我们错了,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