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节
作者:三戒大师      更新:2025-01-24 17:17      字数:3742
  “老兄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你是士大夫,不是天子,也不是百姓!屁股不要坐歪了!”李善长提高声调,面现怒气道。
  “正因为我是士大夫,我才知道士大夫道貌岸然,实则贪婪自私。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晋与士大夫共有天下。偏偏都是我汉家王朝最弱的时候,这绝对不是巧合!”刘伯温沉声道:
  “如果有的选,我宁肯选择皇帝与百姓共天下!”
  “与百姓共天下?跟一君独治有什么区别?”李善长不禁失笑道:“一群泥腿子知道怎么治国?他们有那个本事么?他们配吗?”
  “我理想中的‘与百姓共天下’,不是变相的一君独治,是让百姓有实实在在的上升渠道。普通士卒可以凭军功拜万户侯,封妻荫子!
  “农民的儿子也能读书识字,一步步步入仕途。而不是让士大夫世代垄断所有上升空间,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君与百姓共天下。”
  “那你就劝上位重开科举啊!”李善长大声道。
  “科举的门槛太高了,寻常百姓谁能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还不是一样被士绅垄断?”刘伯温却摇头道:“我看皇上培养的那些平民子弟,在国子学学上几年,再历练历练,治国就完全没问题。”
  “疯了,疯了!你绝对是疯了!”李善长面色苍白的看着刘伯温,感觉这个老对头,变得那样的陌生,那样的疯狂。
  加之昨晚一宿没睡,早饭也没心情吃,他忽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
  想到袖子里还有颗糖,赶紧摸出来,剥开糖纸。
  “……”看到那糖纸的颜色,刘伯温想开口阻拦。
  李善长却已经吃了下去。
  刘伯温只好住嘴。
  缓了好长一会儿,李善长脸上这才渐渐有了血色,站起身道:“道不同不相与为谋,今天这趟,算我来错了。”
  “咱们分道扬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吧。”刘伯温无所谓的淡淡一笑。
  “告辞。”李善长一拱手,便头也不回匆匆去了。
  “这就走了,不在家吃饭啊?”刘伯温笑看他的背影。
  “改日吧……”李善长的声音发颤,走路的姿势也不太自然了。
  但他抱着‘不能像刘伯温一样,社会性死亡’的信念,咬牙坚持着上了自己的马车。
  噗……
  这车不能要了。
  第二五一章 审案日
  初四清晨,五更过后,散居在南京城各处的文武百官,便骑马坐车,赶往位于东城的紫禁城。
  正月里的南京,呵气成霜、寒风彻骨,官员们瑟缩在长安右门外,互相打听着这两日的最新消息。
  前天夜里,朱老板派兵大索全城,但凡进京讲数的官员,有携带空印账纸者,一律被当场拿下,押回亲军都尉府受审。
  听说昨天取消早朝,就是因为朱老板在通宵达旦的审问犯官,分身乏术所致……
  今天恢复早朝,说明那三百多名犯官已经审完了。
  那么皇上会怎么处置他们,以及他们的主官?会不会牵连到中书各部?还有韩国公会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就成了百官讨论的焦点。
  但事发到现在时间太短,众人只知道韩国公昨日去拜访过刘伯温,此外就不知道什么确切消息,众说纷纭,怎么猜的都有。
  直到天光微明,胡惟庸那俭朴却不低调的驴车,缓缓驶到长安右门前。
  百官便一拥而上,纷纷迎接胡丞相。
  “胡相。”
  “胡相早安。”
  “好好,诸位早。”胡惟庸团团抱拳,一如既往的一团和气。
  “胡相。”神情憔悴的户部尚书李泰惴惴的挤到他面前。
  他知道这次户部逃不了干系,但还是奢望能让皇上小惩大诫,留条活路给自己。
  “诚意伯答应帮忙了吗?”李泰期冀的看着胡惟庸。
  胡惟庸缓缓摇头,断绝了他最后的侥幸。
  李泰身子一晃,就要栽到在地。
  胡惟庸扶住他,低声道:“打起精神来,待会儿是你最后自辩的机会了。”
  “哎。”李泰点点头,咬紧牙关,强撑着站住。
  胡惟庸又环视百官……当然主要是文官,沉声道:“诸位且放宽心,责任本相来承担,不会牵连到你们的。”
  顿一下,又缓缓道:“当然户部有关人员,出了这么大的篓子,本相也只能大义灭亲了,尔等也要有个心理准备。”
  “谢胡相。”少数人如丧考妣,大部分官员松了口气。
  这时,皇城内响起悠扬而庄严的钟声,长安右门缓缓敞开。
  “好了各位,列队上朝吧。”胡惟庸便对众人道。
  “是。”于是百官迅速分文武列对,文官以胡惟庸为首,武官以曹国公为首,分两列整齐的走进长安右门。
  ……
  有人可能又要问了,税收账目都是户部管,皇帝就是要查,也只会查户部,别的衙门的人担什么心?
  这是朱老板奇葩的财务制度所赐。
  按说,一国财政应该遵循‘收支两条线’,简单说就是收税的只管收税,国税收到国库里,再根据各处的需要往下发,严禁坐收坐支。
  这不是什么先进的财务思想,宋朝就是这样搞的。
  朱老板虽然很多方面强无敌,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最大的短板就是财政方面。他居然天真的认为,先把税粮从地方收到京城,然后再由户部分配到各地,属于脱裤子放屁,还浪费民力,增加损耗。
  于是大聪明的决定,延续元朝中央大撒把,地方坐收坐支那一套,觉得这样能高效省时省力,还能避免户部的人贪污。
  简单说,就是县里收上税来之后,便直接县里负责分派了。当然,分配方案是户部制定的。
  譬如,临淮县征得所有税粮五千石。先留存五百石作为县里的办公费用,给下面人发工资;再解送一千石给临近的卫所,给他们发军饷;县境内的驿站虽然归兵部管,但只要在本县,开销就得由本县负责,所以再给一百石;要是府城有王府,还要给王府解送千八百石,作为营建王府的费用……
  总之一句话,只要这个县境内,朝廷地方官府的一切开销,都由县里直接拨给,不用再送去京里了。
  所以解送进京的,可能只有区区两千石,还不都是给户部的。什么承运库、内库、太仆寺、工部、吏部、礼部、太常寺……等等一堆衙门,都会得到一份。最后入太仓的可能还不到一千石。
  这种混乱的财务制度,再配上可以现场填数目的空印账纸,简直绝了。有经验的老手能玩出花来,保准大家都满意……
  可雨露均沾的结果,就是人人都腚上有粑粑,出了事儿自然都跟着提心吊胆了。
  ……
  华盖殿,朱元璋端坐在御座上,等待着百官上朝。
  太子郁闷的立在一旁,他本来打算督空印案的。但没能如愿,因为审案的是他督不动的那位。
  “咋啦?不让你审这个案子,就这么难受?”朱元璋是很注意儿子……呃,大儿子的心里健康的。
  “父皇,其实让儿臣来更合适。”太子点点头道:“你亲自审理,很多事就没有寰转的余地了。”
  “让你来,哼哼,最后都给咱从轻发落了?”朱元璋没好气道:“咱又不能驳你面子,最后还不都便宜了那帮混蛋!”
  “怎么会呢,儿臣会秉公判决的。”太子叫屈道。
  “别以为咱不知道,那晚不是你捣鬼,能只抓回这么点儿人?”朱元璋哂笑一声道。
  “没有的事儿。”太子心虚一笑,绝不承认道:“但怎么说,都是要惩办少数,警告多数的嘛。就算要大换血,也得分批分次的来,一锅端了会出大乱子的。”
  “什么大乱子?”朱元璋冷笑一声道:“你就是让宋先生他们给带沟里去了,觉着好像离了那帮士大夫不行似的。老大,他们那是唬烂你呢。说白了,地方上那些官府就是个收税的,别的作用可有可无。
  “现在他们连这件事都给咱瞎吉巴搞成一坨屎,咱还有留着他们的必要吗?”
  “全都换掉,咱有那么多官员填补吗?”太子无奈道:“就算当官的是地里长出的,也得春种秋收啊。”
  “咱国子学里培养的那些足够了。”朱元璋哼一声。
  “他们不是要用来清丈亩的吗?”太子反问道。
  “清丈亩之后,就有的是人了。”朱老板道。
  “清丈还没开始呢,没个三年五年能结束吗?”爷俩争辩起来。
  “皇上,殿下,该上朝了。”这时吴公公轻声提醒道。
  “好好,咱说不过你,先上朝。”朱老板举手投降。
  第二五二章 超级辩辩辩
  因为天冷,御门听政改为在奉天殿早朝。
  文武分左右两班跪拜,高呼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后,吴公公便拖着长腔道:
  “众卿平身。”
  “谢陛下。”百官起身肃立,偷眼去瞧龙椅上的朱老板。
  只见朱元璋面无表情,一旁的太子也神情严肃,就知道一场暴风骤雨免不了了。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吴公公又道。
  “臣有事请问陛下。”胡惟庸高声道。
  “问吧。”朱老板道。
  “据臣所知,前日夜里,亲军都尉府抓捕地方进京报税官员三百余名。请问陛下,所为何故?”胡惟庸沉声问道:“为何中书省和三法司,皆未与闻?”
  听到胡惟庸的质问,不明就里的官员闻言暗赞,胡相还真是的硬气。却又未免担心,会不会惹恼了皇帝,适得其反?
  好在朱元璋并未着恼,淡淡道:“太子,你跟胡相说说。”
  “是,前日接到举报,有地方官员携带空印账纸入京。在空白的账册上用印,实乃严重的不法之举。”太子便沉声道:
  “因为可能涉及大范围的舞弊,为了防止串通,故而父皇命亲军都尉府负责搜查,结果共计查出三百六十七份空印账纸。
  “经御审,一干犯官对其罪行皆供认不讳,并承认已经是多年累犯了。此案涉及省府县衙门三百六十七个。实乃本朝前所未有之大案!”太子加重语气道。